一、发展概况
学院成立于2014年4月。学院前身可追溯到80年代中期在原基础课部设立的计算机教研室和生物信息中心。1996年9月,开始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科生。2000年9月,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2011年4月,学校成立生物信息中心,同年9月,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开始招生,2012年开始招收生物信息专业硕士研究生,2013年开始博士生招生。2014年4月,学校为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加快推进信息学科建设,将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信息学教研室、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整体)、数学系(部分)、化学系(部分)以及计算中心调整组建成立信息学院。
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应用系、生物统计系和生物信息系等4个系,建有农业生物信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学院设生物信息学博士点和硕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学等2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信息学专业获批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本科项目。拥有1个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学院有教职工7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7人,讲师26人,行政、实验人员17人。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823名,其中本科生749人,硕士生55人,博士生19人。
党委书记:李向东
院 长:张红雨
党委副书记:孙超
副院长:徐勋光
二、 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心中有学生”的育人理念,始终坚持教学主体地位,牢固树立“教学是立院之本”的观念,形成投入保障教学、制度激励教学、教师热心教学、全员支持教学的良好氛围。
提升教学质量,举办学院首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资源整合改善教学条件,成立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总面积达1320㎡;优化制度保障教学,设立教学贡献奖和院级教研教改项目,制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教学事故处理工作条例、加强考试管理规定等院级教学管理制度;注重导教提升教学能力,获校教学质量一等奖1人,获校实践教学与管理先进个人1人,获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三等奖1人;合理配置授课资源,教授上讲台全覆盖,专业核心课程实现小班授课,公共基础课实行团队教学;强化课程教材建设,获批校级百门精品实践课程3门,校级优质课程2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6门;积极参与教研项目,校级教改项目1项,PPT项目12项,校级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9项。强化专业建设,修订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生物信息学专业获评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在“2014-2015年中国生物信息学专业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名列全国第二。
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思想大讨论,全院师生共刊发研讨文章20余篇,数量居各学院前列。全员上阵,早动员,早准备,精心抓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材料的整理,平常心对待评估的结果,不浮夸,不做假,顺利完成审核评估工作。大力加强本科生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建成校企生物云计算联合实验室1个,校企EDA/SOPC联合实验室1个。在北京、广州、武汉建成校外教学实践基地6个,学生的实践实训条件进一步改善。
竞教结合,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承办华中农业大学第三届程序设计大赛和第二届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年获省级以上奖励59人次,其中全国(国际)一等奖(含金奖、特等奖)达9人次,获评学校科技创新杰出代表1人。我院教师指导的学生团队获得2015年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iGEM)总决赛金牌及最佳信息处理项目提名。
坚持立德树人的工作理念,抓关键,抓重点,抓落实,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得到较大提升。据图书馆对学校全年借阅量的统计,我院学生排名前30名达4人,涌现出华农第一“跑男”陈超,学院荣获环湖跑先进集体、体育道德风尚奖、湖源杯女子排球赛第一名。推进就业工作,全年走访大连、北京、杭州等用人单位15家,邀请企业来校招聘累计23家。涌现出全校第一个就业率100%班级,1个专业入选全国薪酬百强专业(全校唯一),学院年度就业率达到96.03%。
三、 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
学科建设是学院事业发展的龙头。在全面分析我校信息学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于7月和11月两次邀请校内外专家,重点围绕信息学科与传统的优势学科交叉融合问题展开论证和研讨,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明确了“创特色”和“入主流”的关系,强化了在我校发展信息学科既要优先发展生物信息学科,又要大力发展计算机学科的认识。多次组织全院教师研讨进一步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找寻学科发展路径,落实学科建设的主体责任。申报的农业信息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获教育部批准,为我院计算机学科和工科交叉融合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为信息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引进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优化了我校工科发展的学科布局。集中力量建设大的学科平台,科学用好学校投入的240余万元和部分老师自筹资金60万元,购置了一套高性能计算平台,该平台不仅能促进学院学科发展和科研产出,也使信息学科对传统农科和生命科学快速发展的支撑变成可能。
规划是学院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在全面分析学院事业发展的现有基础和面临的机遇挑战等基础上,学院组织专班,分别对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条件建设等进行研讨论证。多次邀请校内外专家为未来五年、甚至更长远时期学院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路径问诊把脉,在求同存异中凝聚共识,并且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切实做好学院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按照引培并重的原则,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年引进教师4人,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3名。新增副教授4名,新增博导2名,学术型硕导6名、专业学位硕导2名,3名教师在职获得博士学位。全年9名教师出国访学或在川外学习英语。
四、 科技工作
坚持学术报告会常态化,全年举办各类学术报告70余场,学院科研交流氛围日渐浓郁。先后承办全国第二届三维基因组学研讨会、第二届华中地区生物信息学研讨会等学术会议。积极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学院与百迈客签订合作协议并获50万元奖学金捐赠。
全年新增科研经费483万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实现了自科项目申报计算机领域零的突破。获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中杰青项目1项。获批校自主科技创新基金项目13项,其中重大培育项目1项。全年发表SCI收录论文22篇,影响因子5以上论文5篇(大于9的2篇),最高影响因子10.81。
五、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学院党委始终注重班子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落实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增强班子整体合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学院党委及时传达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八项规定回头看及财经大检查宣传教育等学习教育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教职员工爱岗敬业,立德树人。学院荣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育人征文、优秀案例全校二等奖各1项。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成立大学生党总支,建立健全学生党建工作制度,开展学生党建“五个一”和“三公示三汇报两答辩”工作。及时调整学生党支部,安排大学生党总支委员联系并指导学生党支部。坚持标准,全年发展党员45人,其中在教职工中发展党员1人,在本科生中发展党员42人,在研究生中发展党员2人。1个学生党支部荣获先进基层党组织,3人荣获全校优秀共产党员。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依托学院“新生导师制”、领导班子联系党支部制度,班子成员、专业教师深入师生中开展交流和座谈,通过访谈,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共识,提出具体方案予以推进。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体系,特别是落实了廉政风险点的防范工作,学院形成风清气正谋发展、凝心聚力绘蓝图的良好局面。
编辑|卢志远
初审|袁嘉晨
终审|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