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原基础课部设立的计算机教研室和本世纪初设立的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信息学教研室、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2014年4月,学校为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促进信息学科发展,在生科院生物信息学教研室、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数学系(部分)、化学系(部分)以及计算中心基础上,正式组建成立信息学院。2023年7月,学校优化调整数理化基础理科布局,原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相关学科师生调整转入信息学院。

学院始终秉承“学院像学院,老师像老师”的办学愿景,践行“为了人类心智的荣耀”的价值追求,遵循“融入产业体系,加入国际循环”的强院路径,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学校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坚持强交叉特色、整体上水平、局部创优势,不断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水平,努力成为国家生物信息、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基地和信息技术高素质研究型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系、生物信息系、大数据科学系、人工智能系、数学与统计系、公共计算机教学部、信息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等7个系(部、中心),建有农业智能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智慧养殖技术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信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农业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湖北省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在编教职工161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92人、讲师25人、管理与实验系列25人。

教资队伍
161
在编教职工
19
教授
92
副教授
25
管理与实验系列
25
讲师
学科专业

学院设有生物信息学、农业信息工程二级博士点、硕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电子信息专业学位博士点、硕士点,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硕士点;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信息与计算科学等5个本科专业。

生物信息学作为生物学二级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3个专业为省级一流建设本科专业。其中,生物信息专业建设稳居全国前列,曾获批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本科项目,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推出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4次排名全国同类高校第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2015年获批全国“计算机类专业系统能力培养改革试点”专业。

博士点
硕士点
本科专业
人才培养与对外交流

学院坚持“老师心中有学生,学生心中有天下”的育人理念,始终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放在首位。现有全日制学生2265人,其中本科生1637人,硕士研究生474人,博士研究生154人。初步形成了规模、结构、质量协调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

全日制学生
2265
本科生
1637
硕士研究生
474
博士研究生
154

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领未来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高级人才。“十四五”期间,学院稳步推进与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英国三一利兹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技术与管理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等境外高校合作交流,常态化组织师生赴澳门大学开展访学研修,先后举办国际三维基因组学研讨会、视频、信号和图像处理国际会议、中国计算机学会农业知识智能工程国际学术论坛、理论与高性能计算化学国际会议等。与上海派森诺生物科技、华为武研所、华大基因、正大集团、浪潮集团、金山办公等签署校企合作协议或联合实验室合作共建、设立奖学金。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学院教师带领学生团队9次获得iGEM全球金奖,获ASC18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一等奖、第四届全国高校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创新大赛的应用挑战赛一等奖、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022中国数字服务大会软件服务创新大赛中一等奖、2023年中国智能机器人格斗及竞技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第6届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等荣誉,学院年度就业率、就业薪酬和就业满意率均居全校前列。

科学研究与团队建设
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它国家级项目
58
省部级科研项目
17
授权专利
9
科研总经费
7222
转化科研成果
6
发表SCI、EI收录论文数
565

学院坚持“入主流、强特色、创优势”学科发展路径,坚持“双轮驱动、底层交叉”,以人工智能为引领,在生物信息领域形成优势,在农业信息领域彰显特色。“十四五”期间,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它国家级项目5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7项,科研总经费7222万,其中横向科研经费2743万元。授权专利35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数565篇,转化科研成果6项。三维基因组学研究入选中国科学院《2016科学发展报告》。2个研究团队成果入选《中国科学报》盘点2020中国农业科研“亮点”。挂靠学院的湖北省生物信息学会获评为“三星级学会”。

学院现有2个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系统与合成生物学、计算基因组学、三维基因组学、人工智能与知识发现、人工智能与统计学习、机器学习与计算机视觉、智慧养殖、智慧医疗、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化软件工程、类脑计算与具身智能、分形几何等团队逐渐形成。多名教师入选各类国家级、省部级人才计划(项目)。

社会服务

学院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融入产业体系,推进产学研合作。“十四五”期间,先后与武汉百药联科、广西扬翔集团、广州影子科技等开展战略合作,签订横向项目10余项,经费2000余万元,已有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学院先后对口扶贫五峰县三房坪村、建始县黄岩村,结对乡村振兴重点村建始县茅田乡封竹淌村,对接十堰市开展“乡村振兴荆楚行”,开展对口支援塔里木大学、石河子大学等。(数据截至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