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智慧养殖技术重点实验室,聚焦智慧养殖技术领域的前沿探索,专注于智慧养殖多模态智能感知技术与装备、智慧养殖多模态智能算法、智慧养殖大数据系统与管理平台等核心基础研究。实验室紧密围绕畜牧个体识别与追踪、生长状态和生理行为分析、畜牧营养与精准饲喂、畜牧疫病智能化防控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为农业现代化智能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实验室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科研团队,共计固定人员69人,其中教授21人,高级职称人数63人;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合理,50岁以上成员11人,41-50岁36人,30-40岁22人,50岁以下中青年占84.1%;具有博士学位的达到91.3%,凸显了团队的高学历、高水平特点。
实验室汇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包括省部级人才5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这些优秀人才为实验室的科研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科研成果方面,2022-2023年度获批各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基金、省部级项目共计45项,累计科研经费2300万元。这些项目的成功获批,不仅体现了实验室在智慧养殖技术领域的深厚实力,也为实验室未来的科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与广州影子科技公司、新疆农垦科学研究院等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农业现代化智能化的实现贡献了力量。展望未来,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智慧养殖技术重点实验室将继续秉承创新、协作、求实的科研精神,为智慧养殖技术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智能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面向国家发展、社会经济及产业发展的需求,以提高农业智能化水平为宗旨,以加速推进我国农业智能技术与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为目标。研究中心设立人工智能算法与理论、农业大数据理论与技术、农业智能感知技术与装备、智慧种植技术与工程化应用、智慧养殖技术与工程化应用等五个研究方向。为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中心积极协同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包括智慧养殖应用示范基地、智能化植物工厂应用示范基地、数字果园与大数据应用示范基地等。
研究中心拥有一支长期从事农业智能技术与应用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37人,包括国家杰青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3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3人,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2个。“十三五”以来,承担科研项目110项,研究经费8647万元,鉴定成果7项,授权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10项,行业标准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8项,发表学术论文340余篇。
2011年5月,华中农业大学为了促进生物信息学科的发展,成立了生物信息中心。经过2年多的建设,该中心初具规模,拥有了比较齐全的生物信息学研究方面的软硬件设备,并在作物基因组学和动物药物发现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在该中心基础上,华中农业大学于2013年申报农业生物信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当年12月经湖北省科技厅批准正式成立。
实验室位于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华中农业大学第一综合楼B座,拥有高性能计算机群3套,总资产约1000余万元。现有固定研究人员62人,管理人员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58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38人,讲师5人,实验师1人。核心团队入选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
各研究方向的人员构成如下:
1.生物育种信息学(21人):教授8人、副教授13人
2.智慧种植养殖信息学(20人):教授3人、副教授13人、讲师4人
3.营养健康信息学(20人):教授7人、副教授12人、讲师1人
实验室研究工作的定位是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并向基础与应用研究延伸。本实验室将以我省主要作物、畜禽及相关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和表型组为研究对象,瞄准学科前沿将各种“组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分别从基因组信息挖掘、蛋白质序列结构功能分析、代谢组分析与药物设计、表型组分析与设计育种和生物信息技术研发五个方面开展全方位的研究,深入解读各种“组学”产生的海量生物学数据,为动植物育种、种质资源保护、农业病虫害监测和防治提供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为确保我省乃至周边省份的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实验室网站:http://ibi.hz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