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 胡晶晶 朱迅 文字 | 王亦姮 初审 | 朱迅 终审 | 刘进 袁嘉晨)9月5日上午,信息学院在第四综合楼报告厅举行“为了人类心智的荣耀”——2025级本科新生大学集结式。信息学院党委书记郑学刚、院长李国亮、副院长沈婧芳、章文、朱容波,首任院长、生物信息系张红雨教授、全体新生班主任、辅导员以及2025级全体本科新生参加活动,活动由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刘进主持。
集结式在激昂的院歌《中国军魂》中拉开帷幕。“剑已出鞘,雷鸣电闪,从来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刘进以歌词勉励新生传承学院在奋斗历程中的“敢于亮剑、永不言败”的精神和“独立团”般的斗志与信念,在大学的广阔舞台上勇于突破、追求卓越。
适逢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学院举行了2025级本科新生班主任聘任仪式。李国亮为各班班主任颁发聘书。随后,在刘进的引导下,全体新生起立,向台上及前排就座的教师行鞠躬礼,齐声高呼“老师好!”。这既是对尊师重道传统的弘扬,亦是一场庄严的“入门拜师礼”。
为引导新生树立大学目标、做好成长规划,学院延续传统,为2025级每一位新生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信息能量包”,这是一个定制的运动背包,共有六款,分别印有“开跑”“越跑越嗨”等正能量文字,寓意学院对同学们的殷切期许。它不仅象征着行动与探索——陪伴大家走向求知的旅程,勇于实践,装载着知识、勇气与好奇心去探索未来的无限可能;也代表着承压与担当——提醒同学们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将压力化为动力,背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更寄托着健康与活力——“无体育不狮山,无体育不青春”,鼓励大家养成运动习惯,拥有健康生活,锤炼意志、健全人格,为长远幸福打下基础。
信息学院连续多年开展“致四年后的自己”梦想投递仪式,这已成为新生入学教育中一项颇具意义的传统。在此次集结式中,各班代表依次上台,将封装好的信件投入专业定制信箱。这些信件将由学院统一保管,并于四年后的毕业典礼上重启,让每一位毕业生重温初心,检视成长。
来自贵州的计算机类2502班新生罗清泉作为新生代表发言,分享了他与土地的故事和对大学生活的展望。罗清泉在发言中回顾了从小在农田劳作的经历和父亲的教诲。他表示,父亲"这粒米要喝够九十九场露水,晒足一百个日头才能成熟"的朴素道理,让他深刻理解了脚踏实地、扎根成长的重要性。面对大学新阶段,罗清泉表示,"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与父亲教导他的"人勤地不懒,心诚天自宽"的理念高度契合。他希望通过专业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本领,将所学知识带回家乡,实现科学化、自动化农业生产。同时,罗清泉呼吁同学们珍惜大学时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李国亮以“人工智能与时代使命”为主题致辞,他首先围绕学院发展,介绍了信息学院在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生物信息学等方向的学科布局,进一步引出人工智能的战略意义,他也向新生提出三点期望:一是深刻认识人工智能的战略意义,筑牢专业根基;二是系统学习数学与AI核心技术,强化动手与实践能力,掌握AI技术需要扎实的数理基础和系统的实践训练;三是积极投身“AI+农业”“AI+生物”等交叉领域,将技术学习与个人理想相结合,以智能技术回应时代命题。他鼓励同学们秉承“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精神,以代码书写青春,用智能创造未来,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张红雨为全体新生做学院文化专题报告,他首先阐述了学院院训“为了人类心智的荣耀”的深刻内涵——这是信息学院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烙印。在谈及大学学习之道时,张红雨提出三点要求:一要通过跨越时空探索人文、历史和哲学领域的瑰宝,形成全球视野;二要研习学科发展历程,深入理解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拓展认知边界,找准人生定位;三要精通专业课程体系,理论结合实践,磨炼专业技能。张红雨强调,当代大学生应当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结合,他引用“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贡献”的宏伟愿景,勉励新生胸怀“国之大者”,以专业成就推动人类发展进步。
活动最后,新生班级依次登台合影,用镜头铭记初见的欣喜感动,定格初见的青春面容。在《追梦赤子心》的背景音乐中,刘进向全体新生送上寄语:“未来四年或更久,愿大家在狮山下、南湖畔,在5平方公里山水校园、9公里浪漫湖岸线、10公里‘林中路’奋力奔跑,绽放青春,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