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高校思政网(通讯员 | 胡晶晶 审核 | 袁嘉晨 田昌聪)7月8日至15日,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智感赋能·星途筑梦”小星星暑期支教实践队奔赴河北省保定市蠡县,以 "调研筑基、支教拓界、送教暖心" 三维联动模式——深入探访特殊教育现状,依托科技优势开展特色支教,针对特殊儿童需求上门送教,以实际行动助力特殊教育发展。
深入调研,触摸特殊教育的温度与挑战
7月8日至9日,实践队在河北蠡县特殊教育学校赵敏校长和王坤副校长的带领下,通过座谈交流、课堂观察等方式,深入调研学校办学情况。调研发现,该校在特殊教育领域成效显著:与县残疾人联合会合作引入的十个月医学康复课程,涵盖粗大运动训练等内容,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作为融合教育先行者,曾承办保定市特殊教育学校融合教育工作现场会,为区域特殊教育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医护人员在和同学们上医疗康复课 胡晶晶摄
会上,赵敏校长谈及学校建设时指出:“每教育好一个特殊孩子,就相当于拯救了一个家庭。” 目前,该校已培养出7名大学生,但多年来始终未能接入创意科技课程。她表示,欢迎社会各界力量投身这一特教事业,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赵敏校长和王坤副校长向实践队介绍学校情况 胡晶晶摄
科技赋能,让智慧之光照进课堂
针对学校教育情况,实践队结合信息学科优势,精心筹备了科技支教课程。队员们利用编程与3D打印技术设计了一款智能机器人“小智”。队员们利用3D打印机,选用环保、安全且质地坚韧的材料,将这些模型一层一层地打印出来。经过后期的精细打磨、组装与调试,“小智”最终呈现在孩子们面前。随后,团队运用了Python语言,编写了一系列有趣的互动程序,让“小智”能够听懂孩子们的简单指令,还能做出相应的动作和表情。比如,当孩子们喊出“小智小智,唱歌”,“小智”便会在程序的控制下,灵活地摆动身体,播放预设的歌曲。
3D打印制作“小智”机器人 胡晶晶摄
在教学过程中,队员们采用直观演示、手把手指导等方式,贴合特殊学生认知特点。队员们先亲自操作“小智”,展示各种有趣的功能,随后走到孩子们身边,握着他们的小手,引导他们发出指令。一声“小智小智,和我握手”,机器人便缓缓伸出机械臂,这样的互动让课堂瞬间活跃起来。起初,孩子们对此不愿参与,却在“小智”可爱的表情和机械臂的摆动中逐渐放松,悄悄伸出手触碰机器人的“指尖”。不仅如此,实践队还为孩子们精心布置了一处充满温情的“你好,小智”专属角落——曾在课堂上陪伴大家学习的“小智”机器人在此安家,让孩子们在实践队离开后,依然能随时与这位“特殊伙伴”互动嬉戏,延续科技带来的乐趣。
队员通过科技小狗与同学们互动 胡晶晶摄
送教上门,用爱点亮特殊儿童成长之路
为了更好地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实践队在特教老师的陪同下走进培智班。初见时,孩子们眼神里带着些许拘谨,与队员们保持着浅浅的距离。这时,队员们取出自制的星空PCB板,阳光透过板子洒下细碎光斑,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好奇的眼神渐渐驱散了陌生感。紧接着,队员们带着孩子们玩起“做个朋友握握手,做个朋友点点头”的小游戏,伴着轻快的歌声互动起来。一来二去间,距离悄然消融,孩子们逐渐敞开心扉,为后续的送教上门铺就了温暖的沟通基石。
同学透过光观察星空PCB板 胡晶晶摄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希望他们都能拥有五彩斑斓的成长记忆。”赵敏校长的话语,成为小星星支教队前行的灯塔。7月10日至14日,这支充满热忱的团队循着计划,为特殊儿童量身定制课程,以精心备课为基,逐户开展暖心授课,用行动守护每一颗需要呵护的童心。
首次授课,实践队来到了唐氏患儿小俊的家。面对到访的队员,孩子没有丝毫抵触,当被问及“我们来你开心吗?”时,一声清脆的“开心!”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认知与记忆训练课上,小俊专注投入;课间互动时,队员笑着提议:“要不要玩个‘交朋友’的游戏?”说着伸出手掌,示范击掌、勾指的动作。小俊凝望片刻,缓缓递出小手——第一次轻触如羽毛拂过,第二次突然加力,清脆的响声里,队员惊喜地捕捉到他嘴角悄悄扬起的弧度。几番互动后,勾指时他主动蜷起指尖,仿佛攥住了一颗藏在掌心的、暖暖的糖,让信任在无声中悄然生长。
支教途中,队员们遇见了更多性格各异的孩子,他们努力配合课程与康复训练的模样,深深打动着每个人。而智力障碍患儿美熙的处境,让特殊儿童面临的困境以最直观的方式冲击着队员的心灵。
“孩子智力有点障碍,说话不太利索,偶尔行为不受控,安全感很弱,比较依赖我。听说你们要来,她可高兴,一直在盼着!”美熙的妈妈轻声讲述着孩子的情况,言语里满是期盼。
认知课程结束后,实践队成员陈磊结合智力障碍患儿的生理与病理特点和美熙的爱好,创新采用舞蹈开展康复训练——舒展的动作既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恢复,又能让孩子在律动中释放天性。美熙始终积极配合,纯真烂漫的笑容如暖阳般洒落,一点点融化着队员们的心房。
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队员们的足迹遍布蠡县多个村镇。每一次敲门,都是一次心灵的靠近;每一堂课程,都是一次爱的传递。那些紧握的手掌、绽放的笑容、不舍的眼神,实践队的每一步前行,都在为特殊儿童的成长之路播撒星光,让爱与希望在一次次互动中悄然绽放。
校地携手,共筑实践育人新平台
华中农业大学与蠡县特殊教育学校达成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协议 胡晶晶摄
实践期间,华中农业大学与蠡县特殊教育学校正式签署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为长期助力特殊教育事业搭建起稳固的合作桥梁。据悉,蠡县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1992年,作为当地唯一一所面向听障、智障儿童的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目前共有58名学生,其中听障学生6名、智障学生52名(含5名有自闭倾向学生),30名女教师以专业素养与无私爱心,默默守护着孩子们的成长之路。
“这次实践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特殊教育的温度与挑战,当看到孩子们对 ' 小智 ' 的喜爱,当感受到他们掌心传递的信任,我突然明白,专业知识可以不止于书本,更能成为照亮特殊儿童成长的光。"实践队成员李安琪感慨道。这种感悟,也正在每个队员心中生根发芽。未来,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将持续关注特殊教育发展,进一步探索科技与特殊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为特殊儿童的成长之路注入更多高校力量。
转载自湖北高校思政网:https://mp.weixin.qq.com/s/PNn-pOqUQrA3Lm4sSKdl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