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焦点新闻 > 正文
《生物大模型综合实践》课程受热捧
发布日期 2025-08-28 浏览次数

南湖新闻网讯(记者 匡敏 通讯员 张霄鹏)8 月 24 日,《生物大模型综合实践》课程在逸夫楼 C403 开讲。来自全校7个学院的 36 名研究生参与实训,校长严建兵教授来到现场,与师生面对面交流。

《生物大模型综合实践》课程作为“农业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紧扣国家战略需求与农业产业发展方向,以解决农业科学领域真实科学问题、产业难题为核心导向,以大语言模型技术为支撑,构建 “基础知识 + 底盘技术 + 场景应用” 融合创新培养体系。课程一经推出便受到同学们的热烈响应,所有名额迅速报满。

在为期一周的实训中,授课团队将通过项目制教学方式,引导同学们学习大模型理论与全景、工程与框架、应用与实践、前沿大模型等多个模块,系统性掌握生物领域深度学习项目的全流程工程能力。

今年 7 月 6 日,学校举办 “农业人工智能 +” 学科交叉论坛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训练营,学员高涨的学习热情让李国亮、薛宇、胡学海等教师深受触动。训练营开班次日,薛宇提出了一个酝酿近五年的想法——开设《生物大模型综合实践》课程,立即得到几位老师积极响应。经过研讨,课程由信息学院薛宇、李国亮、胡学海三位老师主讲,并邀请方亚平、彭迪、唐大超等生物信息学领域专家参与指导,课程筹备工作随之启动。

“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我们只能一步步摸索。” 薛宇表示,整个暑期,课程团队老师都没有休息。

考虑到部分学员缺乏编程基础,为保障教学效果,薛宇潜心研读数十本专业书籍,最终选定《图解大模型:生成式 AI 原理与实践》作为首届课程辅助教材,为学员提供清晰的学习路径。

如何立足学生需求、设计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案,成为授课团队面临的首要难题。在李国亮教授推荐下,信息学院研究生孙元辉、张逸东等以助教身份加入团队。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大模型开发基础,还拥有为课题组零基础成员培训的经验。在同学们的协助下,授课团队于 7 月中旬顺利完成课件初稿。

“初稿完成后,我们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几乎每三天就要进行一次大的修改完善。”课程团队成员、信息学院胡学海教授介绍,课程筹备工作还得到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人工智能生物学分会的大力支持,多位专家学者为课程设计提出宝贵建议,并主动表示愿意加入授课团队。“大家都期待学校能率先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数智人才培养路径。”

在授课模式上,课程打破 “先学理论、再做实践” 的传统模式,创新采用 “实践先行、理论跟进” 的教学方式。“学员在实践中遇到问题,会主动思考背后的逻辑与原理,此时再学习理论知识,能有效提升学习内驱力与理解深度。” 薛宇解释道。

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筹备,《生物大模型综合实践》课程如期开课。让老师们惊喜的是,学员学习进度远超预期,课堂互动氛围十分活跃。

课程现场,严建兵深入了解了课程的上机实践环节,与主讲教师亲切交流,并详细询问了同学们的学习进展与心得体会。

严建兵对本次课程的开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将大模型技术与生物学、农业科学深度融合,是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的关键。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们掌握先进的AI工具,更要引导他们利用这些工具去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难题,实现真正的技术落地。” 他鼓励在场同学们珍惜宝贵的实践机会,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创新,努力成为引领智慧农业发展的栋梁之才。

“上完第一天课程,之前的焦虑和不安彻底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教学相长的愉悦。学员的学习热情超出想象,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件事的重要意义。” 胡学海说。

信息学院博士研究生刘雨果同样沉浸在充实的学习中。硕士阶段就读于园艺林学学院果树学专业的她,开班首日上午因担心缺乏编程基础跟不上进度,紧张得满脸通红。经过一天实训后,她的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老师们设计的课程体系循序渐进,让我逐渐建立起学好大模型的信心。我期待通过这门课程,创新科研范式、产出高质量成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国亮教授表示,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7月31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高度重视。学校开设《生物大模型综合实践》,是落实国家“人工智能+”行动的具体举措,希望这一探索成为促进学校学科发展的动力。

对于课程的未来发展,薛宇表示,团队计划进一步扩大培训覆盖面,以农业人工智能 + 人才培养为抓手,编写系列新型教材,通过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推动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真正实现教育、科技、人才“ 三位一体”,为农业数智化转型培育更多优质人才。

审核:李国亮

原文链接:https://news.hzau.edu.cn/info/1009/457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