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焦点新闻 > 正文
信息学院组织青年教师赴红旗渠开展实践教育活动
发布日期 2025-05-05 浏览次数

(通讯员 | 袁嘉晨 编辑 | 袁嘉晨 审核 | 徐勋光)为了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创新力量,4月28日至29日,信息学院组织35名青年教师赴河南林州红旗渠干部学院,开展“弘扬红旗渠精神专题培训班”实践教育活动。此次实践教育采取“红色教育+学术研讨”双融模式创新进行。

4月28日下午,专题培训班召开“智能合成生物学发展研讨会”,线上线下相结合向信息学院全体教师开放。信息学院郑金水、黄小罗、张青叶,受邀参会的生科院曲戈、杜磊等老师及远在德国的胡晓攀博士后结合个人研究内容和工作成果,在会上做了精彩的交流报告。郑金水分享了近期学校重点研究方向,并解析当前生物信息学学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跨平台协作的具体思路;黄小罗从合成生物学“造物致用”和“建物致知”两大基本功能出发,回顾了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并重点阐述了个人研究方向;曲戈、杜磊、胡晓攀分别从酶促生物合成、微生物制药、微生物基因组的特征与优化等方面介绍了个人的研究方向,探讨与信息学院老师开展合作的可能方向,为学科融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张青叶老师结合近期研究成果,分享了个人转型发展的探索。每到交流互动环节,现场及线上参会的老师们积极提问,围绕智能合成生物学前沿问题,聚焦生物学和人工智能融合发展,不断碰撞思想火花,探讨借助人工智能促进解决生物学研究的复杂问题,寻求学科融合发展的可能方向。

28日晚,老师们欣赏了情景教学话剧《红旗渠》,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共产党人带领群众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奋斗史诗,精彩的演出、感人的故事让老师们深刻理解了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

29日一早,教师们踏过陡峭的太行山崖,开启走千里“水长城”的体验教学。在红旗渠咽喉工程“青年洞”,沿着蜿蜒崎岖的渠道,老师们实地感受当年修渠群众在悬崖峭壁间开山凿洞的艰辛与不易。每一块石头、每一处凿痕,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历史,让大家深刻体会到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在红旗渠纪念馆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斑驳的开凿工具,配合讲解员动情讲述的“凌空除险”“铁姑娘队”等一段段感人的奋斗故事,将大家带回到那个战天斗地的艰苦岁月,生动再现了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河山”的壮举。老师们认真聆听,不时驻足凝视,追忆修渠历程,感悟精神伟力,进一步砥砺了初心使命。

受邀参会的生科院曲戈教授表示,“作为一名新引进教师,将以“战太行、引漳水”的红旗渠精神为指引,锚定国家农业生物制造战略需求,自力更生、奋发向上、敢为人先、协同攻关,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青年教师全源表示,“两天的红旗渠实践教育活动,使我备受鼓舞。在那个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年代,人民群众用一锤一钎、历时十年在太行山上凿出‘人工天河’,这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奇迹,更是一座体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丰碑。我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进一步强化自我党性修养,扎实工作,勇于担当!”

院长张红雨老师带队并全程参与实践教育活动,他表示红旗渠精神永不过时,青年教师一定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要有“穷则思变”的勇气和作为,面对当前的困境,要学会系统思考、另辟蹊径,更要有团结协作的智慧,主动合作、积极创新、寻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