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上午7点30分,春风拂过江城,樱花纷飞,2025年武汉马拉松在细雨中鸣枪起跑,15000名选手一同开启了42.195公里的全马漫长征途,其中就有来自信息学院信息2021级的本科生张有驰。最后,张有驰和队友们均顺利完赛,他的成绩在汉马名校个人赛中位列第七,整个代表队的总分在团体挑战赛中位列第五。
从五公里到“全马”:只要跑起来,就有风
张有驰与长跑的羁绊起源于大二时对于五公里的提速尝试。在此之前,坚持了六年的街健锻炼了他的肌肉力量,游泳的比赛经历为他提供了足够的心肺功能,这些运动都为他后来的长跑之旅提供了基础。在这些运动上当时的他遭遇了提升瓶颈,于是转向提升自己的五公里成绩。五公里,又一个五公里,偶然一次长距离地跑步让他发现了长跑的乐趣。对于他来说,长跑运动的回馈强,并且可衡量,前期的训练有付出就有回报,让他到了很大的鼓舞。“任何一点小小的变化乘上长长的距离都是大大的改变,这是长跑告诉我的。”张有驰回忆道。
长跑锻炼同时成为了他生活状态的“指示器”,它不断地提醒并促使他维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作息时间,例如,定时进食以确保营养均衡,以及坚持早睡以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等等。同时,长跑使他更加注重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心理状态,加深了对自我从精神到身体每一处的感知。
事实上,在他的马拉松比赛经历中,跑全马的次数比半马多。“半马对速度的要求很高,我不是体育生,也没有什么天赋,所以在半马比赛中相对而言没有什么优势。”张有驰说道。速度上难以追求“高标准”,那便在耐力上找补。体能训练、控制饮食、长距离锻炼......为全马的训练不仅提升了他身体上的耐力,更培养了他的毅力与坚持,他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那句话:“生活本沉闷,但跑起来就会有风”。
从备赛到起跑:有意外,也有感动
在备赛过程中,张有驰始终坚持科学训练,精心安排自己的日程,力求以最小的训练投入换来最大的训练收益。他清楚地认识到从半程马拉松到马拉松,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有着本质的区别。并做出科学的判断,认为自己适合跑马拉松而参加了比赛。在谈到训练方法时,他说道,每个人都应探寻最适合自己的训练模式,要去感受自己,和自己内心对话。
一场马拉松比赛的成功进行,离不开志愿者的协助与配合。在距离比赛发令不到十分钟的关键时刻,张有驰遇到了一个意外情况,他发现自己竟然忘记粘贴防磨贴。急切之下,他向起点附近的赛会志愿者求助。志愿者起初辗转搜寻未果,但就在比赛即将开始的最后关头,他们将两张创可贴送到了他的手上。“我由衷地感谢他们。”张有驰说。此外,狮山长跑队的志愿者则提前一天到达现场踩点,付出时间为队员们准备私人补给。“在比赛中看到他们为我加油,我非常感动。”张有驰说道,本来有些信心不足的他因为队友的鼓励,感受到了十足的安全感,“虽然有的队友没能代表学校参赛,但是他们同样热爱长跑,而我被那份热情深深感动。每个人都在努力奔跑,在长跑这项运动中,即便是排名最后的选手,他们的努力也会被看到!”
还有十二公里,坚持,坚持
汉马被众多马拉松爱好者称为“最美赛道”,而对于正在比赛中的张有驰来说,无暇欣赏。呼吸节奏、心率、步频……42.195公里无疑是对运动员身体耐力的巨大挑战。33km处,因为没有进行盐补,张有驰感受到自己的双腿在时刻处在抽筋边缘;35km处,掉速明显;40km折返处,“179!”他听见观众为自己报了名次。“每一个人都在咬牙坚持,都在克服自己的困难,而我们四个人是一个团队,任何一个人放弃都可能导致学校被淘汰。”张有驰谈到支撑自己跑完最后12km的力量,不仅来源于这段时间的训练,还有来源于想要和队友一同完成比赛的心。完赛后,张有驰回顾比赛过程,发现自己在后程甚至还超越了四名其他高校的选手。
再看汉马,有遗憾,也有收获
这是张有驰本科阶段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代表学校出征马拉松赛事。从大二下学期开始接触长跑,到大三在第62届运动会上获得万米第五名,再到大四参加第63届运动会,最后百米冲刺反超,获得万米冠军。尽管这次2小时45分36秒的完赛成绩未能达到他设定的目标,但能够代表学校参赛并获得荣誉,于他而言则是为本科四年的体育锻炼画上了一个较为完满的句号。
采访最后,张有驰坦言道:“运动是我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未来,我可能会投身于其他运动项目而不再专注于长跑,但长跑给予我的人生经历是难以磨灭的。即便日后不再参与长跑,长跑的精神和意志将永远镌刻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