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胡益、吴戎蓉 编辑|苗壮 审核|苗壮、刘进)2025年8月25日至28日,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研究生党支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党中央关于高校服务社会发展的号召,赶赴随州市曾都区何店镇天星村,参与到 “科技赋能农业,助推产业振兴” 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在四天的实践中,胡益将专业所学与乡村需求紧密结合,在红色研学、科技探路与成果献策中,见证并助力天星村的振兴发展,收获了深刻的成长感悟,9月17日,他向同学们分享了这次难忘的经历。
基层党建让闲置农田“活”起来
胡益(右)分享社会实践感悟
初到天星村,胡益随实践团队首先与村支部展开了深度对话,在听村支部书记钱玉军讲述村里的发展故事时,他格外触动 ——“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模式,竟让 1012.36 亩闲置农田重新 “活” 了过来,这些曾经零散抛荒的土地,如今由布霖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播种收割,不仅解决了土地浪费难题,还为 210 户 “空心村” 的老年村民带来稳定就业机会,这让他真切感受到基层党建在乡村发展中的 “主心骨” 作用。
之后,胡益特意找到合作社负责人蔡杰,围绕农业技术升级展开深入交流。在聊到农田管理痛点时,他结合专业提出 “集体机械化育秧模式搭配无人机辅助技术” 的想法,没想到恰好与蔡杰的需求不谋而合。胡益回忆,蔡杰当时告诉他,合作社已在小范围内试用无人机,一天能完成 1000 亩飞防、600 亩撒肥作业,效率比传统人工提升数十倍。对此他感慨道:“这次对话让我明白,专业知识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能真正扎根田间、解决实际问题的‘金钥匙’。”
智能设备让丰收希望“亮”起来
踩着田埂上的泥土,胡益随团队走进合作社 “江汉大米” 生产基地。胡益介绍,这片稻田意义特殊,它承载着湖北省委、省政府保障粮食安全、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任,是打造 “江汉大米” 优质公用品牌的核心区域,未来还将扩展到 3.6 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站在田埂上,看着沉甸甸的稻穗在阳光下泛着金光,胡益说,他仿佛已经提前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育种大棚
最令胡益眼前一亮的,是新建的粮食烘干中心,他们当时参观了固定式和移动式智能烘干机两台 “宝贝”,负责人解释道:“以前最怕遇到连雨天,谷物容易霉变,传统晾晒又受场地限制,现在有了智能烘干机,能把粮食含水率精准控制在 14.5% 以内,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 在育种大棚里,“暗室催芽+智能控温” 技术更是让胡益惊喜不已,这项技术使出苗整齐度提升 30%,每亩用工成本却减少 20%,彻底解决了散户育秧 “看天出苗、参差不齐” 的老问题。他说:“亲手触摸着饱满的稻种,看着智能设备运转的场景,我深刻体会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乡村振兴中的真实分量。”
粮食烘干中心的固定式(左)移动式(右)智能烘干机
“科技金”让振兴之路“动”起来
实践尾声,在“党建+科技” 融合研讨会上,村支部和合作社提出打造自有农产品品牌缺思路、人工监测病虫害效率低的大难题。胡益结合调研,提出无人机病虫害实时管控方案,“给无人机装高光谱传感器,能高精度巡检作物情况,搭配精准喷洒,既减农药、降污染,又省人力。” 该方案得到钱书记认可:“接地气,用得上!”
团队指导教师叶双休与村书记钱玉军对话
回顾四天实践,胡益坦言,天星村的稻田、烘干机轰鸣、村干部笑容,都深深印在心里。“作为研究生党员,我们的‘论文’不仅要写在学术期刊上,更要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他表示,未来会带着 “助农初心” 深耕专业,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力量,让青春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绽放光芒。
实践队与天星村党支部、布霖种植专业合作社合影
胡益在天星村的实践,让我们看到青春智慧与乡村需求碰撞出的亮眼火花 —— 乡村振兴的田野上,不仅有丰收的希望,更有青年成长的舞台。同学们,不妨走出校园、走进乡村,把专业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在社会实践中感知时代脉搏、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