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快讯 > 正文
我为同学做件事| "AI促进高效学习工作坊"系列首期活动开展
发布日期 2025-03-27 浏览次数

(图文|黄晓悦 编辑|袁嘉晨 审核|刘进)3月20日晚,"AI促进高效学习工作坊"系列首期活动在学生综合服务楼共同空间105开展,信息学院农业信息工程博士研究生张学林担任主讲人,为同学们举办了一场题为“从青铜到王者——Deepseek如何重塑大学生科研竞争力”的主题分享会,标志着“AI促进高效学习工作坊”系列活动的正式启航。本次分享会从人工智能与大模型发展简史、国内外最新大模型产品、如何利用大模型辅助科研、如何更好利用提示词工程四个方面展开。

首先,张学林以近期AI领域的热点事件为引,从政策动态到技术突破,剖析了人工智能对学习、工作与生活的深刻影响。他提到,当前AI技术已进入“大模型时代”,国内外代表性成果频出。如语言大模型:国产Kimi、文心一言、DeepSeek,可高效完成文本生成、论文辅助与代码开发;视觉大模型:如Sora,可以根据给出的指令制作两分钟的创意视频,大幅降低创意门槛;多模态大模型:融合文本、图像、音频的跨模态能力,例如通过语音指令提取信息、生成代码或合成多媒体内容。

张学林强调,同学们需关注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的应用潜力。比如,它可以被用于完成单篇论文总结、多篇综述总结、获取分析数据、代码生成等多个场景。同学们可以通过官网直接调用、第三方接口或私有化部署等来灵活适配不同场景需求。

针对学生使用AI工具时的常见问题,张学林分享了核心方法论。他在和同学们互动中说:“对AI真诚一点,明确需求才能获得优质答案。” 例如,我们在提问时需要明确角色(如“你是一名数据分析师”)、任务(“总结10篇文献”)、要求(“分点陈述,标注参考文献”)与背景(“研究方向为农业物联网”),再通过命令与追问逐步完善最终结果。

大模型不是魔法,AI虽然功能强大,但终究无法代替人类自己的思考。张学林表示:“大模型虽然好用,但是要‘浅尝辄止’。”作为学生,我们当然可以在学习中使用Deepseek等查阅资料、充实自己的知识,可对于既有知识的思考和创造还需要我们自己来完成,不要过于依赖AI而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最后,他寄语同学们:“希望大家忙碌于繁重课业的同时,也能保持良好心态。”

听完张学林的分享,同学们对Deepseek的发展和使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悟。计算机类2407班汪晨同学表示:“学长的这次分享会让我打开了视野,以后我会更合理地使用AI工具,在科研生活中提升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把握智能时代的新机遇。”

据悉,“AI促进高效学习工作坊”系列活动将以“AI+”为核心,邀请各类专业人士作为主讲人,以“AI+科研”、“AI+面试”、“AI+PPT制作”等多个前沿且实用的主题,与同学们深入分享AI技术在学习、科研及未来职业发展中的创新应用与实践案例。此系列活动旨在拓宽同学们的视野,提升他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与掌握能力,从而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利用AI工具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激发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