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快讯 > 正文
校友丁韡做客信息学院Hello World分享公益创新与个人成长
发布日期 2025-04-20 浏览次数

(通讯员|刘智贤 编辑|任彦儒 审核|刘进)4月18日晚,我校2012届校友丁韡做客信息学院Hello World大学生心智成长计划第九期,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围绕公益创新与个人成长,分享了狮子山下的大学时光和毕业13年来的跨界逐梦路。来自各学院60余名学生和相关老师参与了本次分享会。

丁韡首先分享了自己“如何与华农结缘”,她认为学校提供了自由的环境,让她能敢于去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尝试建立公益社团、改革社团制度、编写杂志等。她开玩笑地说道:“这些经历虽然不能加综测,但成就了今天的我”,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学生工作经历,她不断明确个人定位和优势,无形中助力了她毕业后的发展,同时也成为她脱颖而出的竞争力之一。

丁韡常常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是谁?我来自哪?我想成为谁?”,她认为自我成长需要不断的反思,要学会跳出舒适圈。所以她在发展中积极跳出自己舒适圈,不管是尝试做公益,抑或是创业,她强调:“跳出舒适圈的过程中,不要强求极大的成功和利益,而是试着从中寻找回答三个问题的答案”。提到公益,丁韡提到公益是能唤起人本身美好品质的,她呼吁同学们多做这些看起来“没用”的事情,让其成为自己软性的资本,这也正是她创立新木青年的意义。她表示许多青年潜能未显现不一定是没有勇气去开创,还可能因为视野受限,青年们需要一个平台助力,帮助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丁韡介绍了快性思维和慢性思维两个相对概念,快性思维是基于情感、直觉,而慢性思维是基于分析、推理。而当下AI的发展更多是在慢性思维层面,它取代的是单一和停滞的事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同学们更应当发扬自我察觉和审美能力,让独特的快性思维成为个人的闪光点。她再以自己的合作经历现身说法,鼓励同学们积极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合作,在多样性中寻找可能与创新,在快速发展的AI时代中,挖掘属于自己的宝贵品质和能力。

分享结束后,丁韡邀请大家提出个人发展所遇疑惑。丁韡的同班校友盛程询问丁韡的动力来源,丁韡说道,自己的秘诀是:保持倒计时心态,不随意过每一天,同时多思考自己想体验什么样的人生,避免内耗后自然有动力去执行。

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张锦蔚讲述了自己转专业的心路历程和当下的迷茫。丁韡认为有迷茫的经历是正常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探索自己的热爱,尽管未来是不确定的,但我们当下的努力是确定的,在这个过程中活出独一无二的样子,就是不愧对自己。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胡雨潇向丁韡请教时间管理方案,丁韡认为首要是保证夜间足够的睡眠,这样才能更有精力地保证任务高效执行;其次是将部分任务放在整块的时间中集中高效处理,零碎的事情则零碎化处理。

最后丁韡向同学们推荐了两本书——《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和《沉浮实验》,她告诉同学们要充分相信自己,放下得失功利心,放心做对自己或他人有益的事,虽然当下不知道这些事件能把你送到哪一个方向,但未来回看时,可能正是这些看似随机的垫脚石成就了你。

链接:

丁韡(丁思桐),我校会计学专业2012届本科校友。新木青年创始人&「新木青年说」栏目主理人、中国经济出版社《大湾区青年公益漫游指南》合著作者、新加坡国立大学 2025 级人工智能硕士生。

大学期间担任德鲁克青年社区会长和青年讲师,创办我校第一本前瞻性校园杂志《明日领袖》,促成我校和德鲁克管理学院达成合作,传播经典管理学思想,培养高校青年管理思维,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毕业后先后就职于国有及股份制银行、律所、民营企业等,管理资产超20亿。2017年成为深圳市首届基金会育英计划秘书长成员,深入参与公益领域,为亚太顶尖律所公益板块发起人落地相关法律业务,其所服务公益资金规模累计超 1.2 亿元。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丁韡受基金会委托,组织高校青年于27天内完成海外5000套防护服支援湖北医院的项目,获得深圳市公益基金会抗疫行动特别贡献奖。

2020年,丁韡成立新木青年,带领团队孵化新木青年创新社区和新木青年说栏目两大 新锐品牌。专注链接高校青年、职场人士和社会资源为公共利益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和专业研究,推动“教育+AI”创新实践,助力青年志愿者获取优质升学、职场offer,累计服务超过5000人。获得中国青年社会企业家 U35 成员荣誉称号,新木青年于2022-2024年连续获得向光奖·向善企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