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园地

【读后感专题】计科1402班倪子君:读《岛》有感

发布日期:2016-10-27 发表者:辛西 浏览次数:

(文|倪子君)“岛”从字体结构来解读可以是“只有鸟在山上飞”。关于岛,本身就是一个孤寂被束缚的话题,但同时岛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疾病充斥着荒凉的孤岛,漫漫长夜里人们忍受着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但岛上的人群又像是一个大家庭,在最黑暗的时候也会有温暖的曙光,在最悲凉的情节里,也始终能看得到希望。我想这大概是作者想要表明的意愿吧!

疾病本身很恐怖,但比疾病更恐怖的不是死亡,而是在无休止的病痛折磨下还忍受着孤独,在长夜漫漫的黑暗里还忍受骨肉亲情的离别,在远离家人的荒岛上还看不到自由的希望。自由,这两个字的含义已经在我的脑海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它更像是一种意志一种渴望。我相信,关于自由的定义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完美的解答。

什么又是自由呢?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中,对自由的定义为——“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这种说法总是过于抽象,让人费解。通俗的说,就是只要不是伤天害理的事,我们可以做一切想做的事。然而人本是一个复杂体,如何才能做到完全的自由呢?“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卢梭如是说。有了这些定义,我忽然觉得自由像是一个神圣遥不可及的名词。《岛》对自由有了新的阐释。

  书中的斯皮纳龙格岛是死亡的象征,那个年代的麻风病几乎无法治愈,而且因为麻风病的传染性极强,政府宣布隔离政策,斯皮纳龙格正是所谓的麻风病隔离区,一旦有人被发现患有麻风病,就必须离开家庭离开朋友,被遗弃在这个岛上。在我看来,失去爱与被爱的权利,大概就是失去了自由。与世隔绝往往比死亡更可怕。

但是当我慢慢的融入书中时,发现事情并不仅仅只是围绕这个悲剧而已。对于这些麻风病人来说,他们总被认为是“不洁净”的人,斯皮纳龙格就是救济所,把他们从被社会的卑贱苦难中解救出来,起初许多麻风病人对这个小岛提供的庇护很感激,但是不久后他们又清醒过来,他们被遗弃了,因为他们的需要中仅有很小的一部分被满足。苦难弥漫在空气中,他们对政府限制水电的做法怒不可遏,他们吵个不停,日复一日的叫喊着。是的,他们是一群多么可怜散漫的人,没有船,没有武器,最起码的是,几乎没有力气。

  所有的无病呻吟只是为了尽量让世界听到他们的声音。

  在美与丑的交织间,疾病与绝望的伴随下,唯有希望,像温情的万丈千阳,照亮绝境的路。你能想象,优雅的意大利风格的别墅、一排排整齐的花园、甚至还有市政厅的建筑是斯皮纳龙格该有的景象吗?这里的居民生活情景一定不仅仅只是痛苦和绝望的,这座小小的岛屿是个小社会,而不只是个等死的地方。除了忧伤之外,它还有很多东西,至少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并不是坐在那里自怨自艾。他们尝试着改变,定期选举更优秀的岛主,继续向政府抗议,他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当然岛上的生活不是书中的主要线索,但让我感动的是,哪怕是最无关紧要的情节,都能够带来感情上的冲击。书中最主要讲的是一个家族的两代人都被这种疾病牵扯,一系列的爱恨纠葛,让人欣慰的是,不管是疾病还是战争都没有完全的摧毁这个家庭,与其说欣慰,不如说心疼。

  如果一个人经历了孤独、疾病、战争和背叛,那是什么还在支撑着生存下去的意念呢?爱与希望。

生活被毁又被重建,爱情被毁又重生希望,即使在那个“污秽荒凉”的不祥之地,也总能寻找到灿烂的鲜花。最后,看不到耻辱,只看到英雄主义,没有不忠,只有激情,没有麻风病,只有爱。

作者寄语:我喜欢外国文学里给我带来的情感冲击,以及一系列观点的转变,我们无法真正的去定义一个人一件事,事情本身有多面性,真假美丑都是相对的,之所以我没有叙述《岛》中主要的故事情节,我希望更多的人去抱着一种感受的态度去真正的了解它,而不是一种评价的态度。迷恋外国文学正是因为它的复杂性需要我们慢慢的去感悟,不要轻易的去定义一个你认为的“坏角色”,也不要去偏袒任何一个你喜欢的好人,人性原本很复杂,更重要的是,能最完整的去解读一个人的内心,去解读一个时代真正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