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张红雨:了解东西方文化应读的几本书

发布日期:2022-02-06 发表者:陈治国 浏览次数:


张红雨:了解东西方文化应读的几本书



社会上普遍反映现在的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我想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传统中国文化的命脉自“五四”以后就被割断了,经过文革的浩劫,更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另一方面,以科学为底色的西方文化又一直没有在中国扎根。综合的结果必然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匮乏,大学教育自然也不能免俗。


为了纠偏补弊,读几本名著是很有必要的。在此推荐几本我觉得大学生应该读的书,它们代表了几千年来东西方文化的精华,以下做简单介绍。




一、东方文化方面


东方文化的代表首推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前者主要包括儒、道两家,后者的集大成者是佛家文化。


儒学几千年来被中国人奉为圭臬,自然有它的理由。事实上,诸子百家中也确实只有儒家够格被定为一尊。儒学的最大优点就是包容、不偏激,俗话说就是“厚道”,没有这一点,中国文化不可能绵延至今。但宋代以后儒学逐渐失去了生命力,失去了活泼、轻松、变通、积极向上的一面,而成为束缚人民思想的教条。但这并非儒学之过,而是后人没有把“孔家店”经营好。本来应该是经营者的责任,但我们却算到“孔孟”的头上,实在冤枉得很。


儒家经典的代表无非是《四书五经》,但让同学们花很多时间去钻研,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了解儒家思想看好《四书》就差不多了,再退一步,看看《论语》也可以。《论语》是一本什么书呢?我觉得《论语》就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连环画。过去没有录像、录音设备,但孔门弟子又想让后人知道他们的导师是怎样的人,因此就把导师的言行记录下来,以供后人揣摩,希望每个人都成为导师那样的圣人。


因此,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一读,全身心地体验这位“千古一圣”一以贯之又变动不拘之道。至于具体的版本,我推荐同学们看《论语别裁》,这是一代通才南怀瑾先生关于《论语》的讲演录。与只做学问的学者不同,南先生是真修实证的过来人,真正精通儒、道、释诸家文化,而且他的书通俗易懂,读起来兴味盎然。


道家文化的代表作首推《道德经》,也称《老子》,现今常见的版本经历了长期的演化,并非由一人完成。历史上,《庄子》和《老子》常常并称。这两部书代表了中国本土文明的思想高峰,从中可以体会到我们民族自古以来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与自然合一,因而无生无死,无往而不自得,无为而无不为。事实上,孔子也追求类似的境界,所以说“儒道同源”。历史上为这两部书做注的人很多,但一般学生可能不容易看懂。如果感兴趣,可以看南怀瑾先生的《老子他说》和《庄子諵譁》。


无论儒家还是道家,在学理层面与佛家相比都难以望其项背。佛 教自释迦 牟尼创立算起,历经千年,其理论才臻于完备。佛 教提出“缘起性空”,代表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因为缘起性空,所以佛 教坚持无神论,坚持众生平等,坚持只有自己努力(修持)才能得到解脱,因此佛 教是所有宗 教中最客观、最实事求是、最不迷信的。


另一方面,佛 教也强调万事万物虽然因缘而起,但并不是一无所有,其本源(自性)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述的东西,只能安一个假名“如来藏”。彻悟生命、世界的本源称为“明心见性”,是佛家的根本追求。


同儒学一样,佛 教几千年来的流传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许多披着佛 教外衣的邪教争相粉墨登场。所以,无论在继承传统文化还是在防止邪教传播的意义上,当代大学生完全有必要懂一些佛 教的基本常识。但佛 教理论向以艰深、晦涩著称,作为非宗 教专业的大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看许多佛学经典,因此我推荐大家看看赵朴初先生著的《佛 教常识问答》这本小书。已故中国佛 教协会会长、学问渊博的赵朴初先生一生只有这一本佛学著作,最适合初学者阅读。


十三世纪初,佛 教在印度灭绝,但佛 教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中国薪火相传,且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适应、融合,成为后者的一部分。可以说,没有佛学智慧的滋养,中国文化达不到目前的高度。宋代张商英说,“不通佛就不通儒”,诚哉斯言。同时,中国文化特有的简练、含蓄的精神也融入到汉传佛 教当中,产生了本土化的佛 教宗派,最著名者当推“禅宗”,而且产生了除释迦 牟尼所说以外唯一被称为“经”的著作―《六祖坛经》。六祖慧能悟道时所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已经把佛学真谛说尽。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一看,肯定会有收获。




二、西方文化方面


西方文明的源头主要有两支,一支是古希腊文明,另一支是基督 教文明,两者都受到东方文化的巨大影响。前者得益于古埃及和小亚细亚文明,后者则起源于中东地区。这两种文明深植于西方世界每个人的心中,也是人类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大家对此应当有所了解,为此我推荐两本书:《希腊神话故事》和《基督 教经典中国化阐释读本》。希腊神话对后世的文学、音乐、美术、雕塑、甚至科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基督 教经典则融入到西方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这两本书是认识西方文化的入门读物。


尽管古代西方世界在宗 教文化方面原创性的贡献不多,但哲学和科学却很发达。古希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有共同的追求,即执着于探究对世界认知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这是其他文明都不具备的一种特质。了解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可以看《西方的智慧》,这是上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罗素写的西方哲学简史,可读性非常强。


科学最初与哲学融为一体,然后才慢慢分化出来。科学首先代表了一种文化,其次才是提高生产力的手段。如果不能从文化的角度学习科学、把握科学,顶多只是一个工匠,永远称不上科学家。正如著名科学家庞加莱所说,科学家不是因为有用才研究自然的,他们研究自然是因为从中得到了快乐,而他们得到快乐是因为她美。如果自然不美,她就不值得去探求,生命也不值得存在。


同学们从小就接触各种科学知识,给大家的感觉似乎科学发现的原则就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像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那样,依赖于第谷三十多年的天文观测和开普勒的总结,又反过来指导了天文观测,经受了实践的检验,证明了它的普遍必然性。但是,人的实践范围是有限的,从有限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知识如何能保证绝对的普遍必然呢?还以万有引力定律为例,在强引力场条件下不就失效了吗?


事实上,从两千多年前柏拉图的“理念论”开始,到近代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都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总起来看,无论哪一种学说,最终都指向一点,就是普遍必然的知识只能来自人类思想的内在世界,数学真理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例。


的确,在人类构建的数学世界里(类似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可以确保知识的普遍必然。比如:历史上几乎各种文明都独立发现过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我估计每个同学也都证明过这个定理,即使再过几千年它还是正确的,因此可以说是普遍必然。


但数学属于特殊的领域,和自然界直接打交道的科学,比如物理学,难道也是这样吗?是的,物理学的发展历程正体现了这一特点。牛顿时代的科学研究是从对外在世界观测数据的归纳、总结开始,而到了爱因斯坦时代,科学研究却从内在的观念开始,特别的,从对称性开始。对称性意味着变化中的某种不变性,不变性则意味着规律,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中揭示不变的规律正是科学的基本追求。


因此,对称作为一种内在的观念,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对称也是一种美学观念。物理学中的对称性体现了一种内在的美、深邃的美,本质上体现了“上帝”设计世界的美学原则,也成为现代物理学家,尤其是理论物理学家的核心价值追求。上世纪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外尔曾说,我的工作总是试图将真理和美结合起来,但是当不得不从二者中做出选择时,我通常选择美。


作为大学生,有必要了解“对称”这一现代物理学最重要的概念。在此,我向大家推荐徐一鸿先生写的《可畏的对称》。这是一本全面介绍对称性原理在物理学中作用的好书,里面也穿插了许多科学发现的趣闻轶事,给人的教益颇深。从这本书中,大家会更好地理解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贡献。他的巨大功绩不仅在于提出相对论,更在于改变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他和之前从实践出发的物理学家不同,他从自己的美学原则出发,也就是从他认为最美的、最深刻的对称性出发,建立理论,预测现象,然后再寻求实验证据的支持,这成为物理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这种基于内在美学追求的研究范式威力无穷,充分体现出内在观念在获得普遍必然性知识中的作用。比如:实践总结出来的万有引力定律不能解释水星近日点进动的异常,而来自对称性思考的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却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


后来,外尔沿着爱因斯坦的思路提出“规范对称”和“规范场”概念,揭示了电磁场的本质;杨振宁先生又在外尔思想的基础上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论”,最终导致了电磁、弱、强三种相互作用的统一,被称为“标准模型”,代表了物理学的最高成就,达到了古希腊先哲们开创的、追求普遍必然性知识的事业顶峰。


但标准模型并非万能,还有许多现象不能解释,比如:暗物质、暗能量、中微子振荡等。未来肯定会产生新的物理学,这有赖于产生新的内在观念,带来新的普遍必然性知识。要实现这一目标,可能要对目前的哲学、逻辑学、数学、物理学做较大的变革。能将这些要素融合在一起,又言之有物的书真得不多。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看彭罗斯写的《皇帝新脑》和《通向实在之路:宇宙法则的完全指南》。此外,我也向大家推荐《GEB—一条永恒的金带》。这是一本科学与艺术水乳 交融的好书,G代表数理逻辑大师哥德尔,E代表著名画家埃舍尔,B代表音乐大师巴赫。该书将哥德尔不完全定理、埃舍尔的悖论式绘画和巴赫的音乐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不同领域对人类思维的奇葩—悖论的理解,对提高思维层次极有帮助。这本书的中文版先后出了两种版本,我推荐的是简写本。


以上推荐的几本书涵盖了人类几千年文明的核心内容,而且都是普及型读物,大学生都应该看得懂。只要懂了就可以融会贯通,形成对人类文明的整体性、结构性看法,再看其他任何论著就不会迷失方向,而知道其何以对,何以错,这样我们读书活动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思考


最后,我谈几点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发展前景的思考。


如前所述,如果没有外来文化,如佛 教文化的滋养,中国的本土文明达不到现在的高度。因此,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华文明的重光需要再次借鉴、融合外来文化,尤其是科学文化。


佛 教自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历经五六百年才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近代科学大规模传入中国才一百多年,1900年希尔伯特提出23个重要数学问题的时候,京师大学堂的数学课还用甲、乙、丙代表x、y、z,因此科学作为一种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还不能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但假以时日,以中国文化特有的包容一切的胸怀,这一点肯定能做到。


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新的哲学思想、新的内在观念的启迪。中国文化融汇儒、道、释三家哲学思想的特质很可能开拓出新的内在世界,产生新的内在观念,导致对自然界全新的普遍必然性认识,促进新科学的诞生。那时,中国文化将迎来新生,并且这种新文化将是世界性的,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新阶段。


我们有幸躬逢盛世,生在这个东西方文明碰撞、交融的时代,理当秉承前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胸襟抱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文明的全面升级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推荐图书详细信息


1.     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08(2019.07重印)。


2.     南怀瑾,老子他说,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04。


3.     南怀瑾,庄子諵哗,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04。


4.     赵朴初,佛 教常识问答,华文出版社,2011.08。


5.     慧能,六祖坛经,团结出版社(中华文化讲堂:谦德文化出品),2017.05。


6.     古斯塔夫·施瓦布,希腊神话故事,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03。


7.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基督 教经典中国化阐释读本,2022,出版中。


8.     伯特兰·罗素,西方的智慧,商务印书馆,2019,01。


9.     徐一鸿,可畏的对称,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1。


10.  罗杰·彭罗斯,皇帝新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1。


11.  罗杰·彭罗斯,通向实在之路:宇宙法则的完全指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1。


12.  道格拉斯·霍夫施塔特,GEB—一条永恒的金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06。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MDMzMDY5OA==&mid=2653749875&idx=1&sn=ece80403b65445c42ec3bfc71bb22309&chksm=81333cd6b644b5c06d9090575b0220bd6427bd7a53200f1ef4b6a1fe870732781b6ffdd07e78&mpshare=1&scene=23&srcid=0208VwelTeAAmmsAR8OAHXPk&sharer_sharetime=1644286060766&sharer_shareid=e1b21f1d6bbdbb845fdf78eb84e4c91e#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