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黄治国)草编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么草编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奇特之处呢?7月16日,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一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陕西省凤翔县对其草编文化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
充分准备有规划 面对困难不言弃
对于这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每个人都抱着忐忑的心情,有激动,有迷茫。出发前三天,团队6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包括准备路上的干粮、联系接收地单位、了解接收地的天气状况等。为了更好地完成这次社会实践,队长给每个队员都分配了任务,做了明确的日程安排和规划。“临行前,我们团队6人相互鼓气,开始了这场未知的旅途。”队长黄治国说,“可能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棘手的情况,但从我们组团那时起,我们就已经决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这次实践,所以我们不会轻言放弃。我们也有信心把这次社会实践做好。”
山重水复疑无路——凤翔草编文化的没落
按照预定计划,团队6人于18日前往处礼村,然而在走访民宅及多方询问后,结果令人非常失望,不仅没有找到草编传承人杨全省先生,还发现处礼村本地的草编文化已经失传,处礼村的村民大多都不知道什么是草编文化。据当地村民的描述,处礼村一带早就放弃了草编,人们更多的是外出打工,他们认为做草编根本不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
离开处礼村时,镇上已经淅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团队6人只好打着伞前往下一个目的地:董家河村。在路上,雨势越下越大,队长黄治国不停鼓励队员们哪怕是湿了鞋也不要放弃。然而在董家河村依旧没有达成预期目标,不仅没有找到民间秸编工艺研制设计中心,连草编的影子都没看到。回来的路上,每个人都如同霜打过的茄子,兴趣缺缺的,甚至都在怀疑:“凤翔到底还有没有草编?难道凤翔草编文化已经完全失传了?”
柳暗花明又一村——精致的草编文化让人叹为观止
19日早上,队长黄治国按时把队伍集合好,准备前往郭店镇。前一天的毫无收获让大家都兴致缺缺,“即使郭店也找不到草编,我们还是要去跑一跑,万一在那边找到了呢?”队长这样鼓励着队员们。由于出发的时候还下着雨,团队集体商讨后决定打车前往郭店,碰巧那位司机对当地的风土人情相当谙熟,人脉又广。得知实践团队的目的后,他很热情地提供帮助并很快打听到了一位郭店的民间艺术家。在对这位民间艺术家的简短采访中,团队6人发现郭店也基本上不做草编了,原因有两点:一是做草编浪费时间,纯手工制作速度很慢;二是做草编经济效益低,生活需求无法满足。为了完成这次调查任务,队长再次向老司机咨询,最终确定了下一站——范家寨乡张家沟村。
在老司机的带领下,团队6人顺利到达范家寨乡张家沟村,找到了一个草编制作中心。其实这也是间民宅,手艺人多是当地农村妇女。手艺人先给队员们展示了一些成品,精致的草编让人叹为观止,品种繁多,样式精美。在征得手艺人的同意后,团队6人如愿地观看到了草编的制作流程。首先是处理麦秸,制作草编的麦秸都是由人工收割之后,将麦穗摘掉,一节一节折下合适的麦秸,并裁剪为统一的长度,然后泡水浸湿,再浸染上需要的颜色。接下来手艺人开始引线,只见手艺人用牙齿咬住细线,一根根整齐的麦秆在她手里“很听话”地被捏成各种形状,整个流程十分繁琐,还需要有一定的技巧以及对麦秸的熟悉,看似简单的一扎一折却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学会的。
20日上午团队6人按前往凤翔博物馆,博物馆中收藏了很多精美的草编工艺品,也使团队成员了解了凤翔县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对秦文化有了更深层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