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金敏军)8月20日,我校赴安徽宣城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团来到安徽宣城开展为期七天关于皖南皮影戏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的社会调研活动。据悉,团队成员来自信息和水产两个学院,其中信息学院5人,水产学院2人,在与宣城市皖南皮影博物馆馆长何泽华取得联系后,团队成员随何泽华参观了其众多皖南皮影藏品。
何泽华是皖南皮影戏制作和表演的第九代唯一传承人,皖南皮影博物馆是他专门收藏和保存皖南皮影文物及作品的民间皮影戏博物馆,内有明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后等时期的皮影万余件。
皮影culture!
面对馆内展示的众多作品,何泽华介绍到,皮影戏是一种文化,是因为其强大的包容性。在那个没有荧幕的时代,不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皮影不能表达的。参观过程中,队员们发现馆内只有何泽华与他女儿两人。之后谈及传承问题时,何泽华表示,随着新文化的冲击,皮影逐渐势弱,喜欢皮影的基本是一些老人,因为皮影贯穿着他们的人生,有着太多辛酸的故事,太多令人回忆的往事,岁月与艺人手掌的摩挲给皮影留下了手掌的温度,入情入境的灵气。“但皮影制作的强技术性,高投入与长回报期的反差,加剧了传承的艰难。”他虽然也收过学生,但没有能接下传承担子的弟子。在馆内团队成员观察到馆中有部分与皮影无关的古玩。何泽华表示,做皮影买的人少,演出机会少,根本养活不了自己。只能靠“以藏养藏”坚持下去。第二天带团队成员参观了他筹建的另一座民俗博物馆。
皮影style!
在民俗馆内,何泽华为队员介绍了他的皮影工作室,并为团队成员展示了皮影制作工艺。皮影制作工艺精细,要经过选皮、制皮、推皮、描样、雕刻、上色、熨平、装订八个工序,这头一道就是选皮。制作皮影的牛皮是何泽华买来新鲜牛皮自己处理的。去除牛皮上的脂肪和牛毛,特殊处理后晾干一整个夏天方能使用。“小时候跟着爷爷学,三年才能出师。要做好皮影首先要喜欢,有兴趣。”何泽华说起自己的皮影学习历程,感慨地说。他认真的拿出他做皮影的一套家伙什,尖细的雕刻刀和笨重的石熨斗,都是他的宝贝。“这些工具都是我自己做的,这些雕刻刀都要磨半小时,用的时候都必须特别小心”在实践队成员尝试雕刻皮影过后,何泽华仔细把工具擦拭了一遍又一遍。在队员们与何泽华妻子沟通中了解到,何泽华每天晚上都会待在房间里做皮影,对于他的爱好,妻子坦言自己虽然不懂,但既然他喜欢,那我就一直支持。采访结束后,团队成员就本地居民对皖南皮影戏的了解情况为主题,对附近居民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并讨论总结做出问卷结果。
皮影develop!
随后,团队与宣城市文广新局取得联系。次日,就皖南皮影戏的发展现状以及政府对待皮影戏的态度等问题,与非遗科科长王荣华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王科长对团队成员们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细致的解答。在关于皮影戏现今的影响方面,王科长指出,对于皮影戏应该从历史文化价值的角度来评价,而不应从经济娱乐价值的角度来评价。同时在皮影戏的继承与发展问题上,王科长表示“继承容易,发展很难”。目前的皮影戏暂时只能以收藏藏品的方式来继承,同时在类比徽墨和宣纸中,显现皮影戏有限的实用性和商业价值。在皮影戏的发展前景问题上,王科长表示发展前景与效益密切相关,类似于皮影戏这样的非遗要想获得更好的传承与发展,首先要靠国家力量来扶持,可以尝试在城市内发展非遗一条街,通过“前店后厂”的模式,扩大非遗的影响,使非遗在提升市民精神文化水平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对皮影戏的创新能否引起年轻人的兴趣上,王科长表示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特定的艺术,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皮影戏的发展一方面资金不够,一方面围观效应不理想,年青人不愿意继承,因而整体发展积极性不高。
据了解,皖南皮影戏源于湖北,在吸取了皖南民间小调、花鼓戏、绘画、雕刻、剪纸等民间艺术之后,逐渐自成一派,成为中国南方皮影戏的一朵奇葩。生信1402高帮良说,实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更加坚定了自己为保护非遗尽自己一份力的初衷。“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们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是皮影,那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需要传承下去!”
(供图 何双 高邦良 毛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