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徐秉国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妨多些“网红”教师,其所实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话语创新、内容创新,无论是对课程建设本身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有意义的。
去年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由此,多所高校师生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话语表达,用说唱介绍马克思,表演“真人秀”等,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充满时代感和吸引力,多名教师变“网红”。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对于完成立德树人“第一任务”、加强理想信念“第一教育”、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学科”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必须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存在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不强、动力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针对性和亲和力,难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社会的期待。
围绕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许多高校进行了教学尝试,重组“配方”、改良“工艺”、重设“包装”,在教学手段、方法和内容上不断创新,出现了一批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红”教师。他们之所以受到学生欢迎,就在于他们的教学改革顺应了信息化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要求,在两方面有所突破。比如,在教学手段上坚持信息化,实现网络同步直播,建设在线课程实现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在教学内容上坚持“少而精且管用”原则,科学分析教材,凝练教学内容,坚持专题教学,强化问题意识,把教材体系转换成与网络自主学习相适应、与学生特性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很显然,这些形式生动、内容活泼的改革措施,增强了原本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大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注重以“问题导向”的教学改革提高了针对性,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满足学生的理论需要,还能提高学生资料收集能力、问题分析能力、论文写作能力、演讲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人际协调能力,切实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从这种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妨多些这样的“网红”教师,其所实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话语创新、内容创新,无论是对课程建设本身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有意义的。不过也要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毕竟不同于中学的思想政治课,也不同于高校所说的一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要让学生从简单的“知其然”上升到更高要求的“知其所以然”,实现思想认识“步步高”。而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要在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教学工作“活”起来的基础上,推动其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是课堂教学结构的再造与转化,是注重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等相关因素的有机组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也要防止用浅显的感性娱乐取代深刻的理性思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活泼有余、思想不足”,也不能陷入“课堂热闹一阵子、学生激动一下子”的为“网红”而“网红”、为“亲和”而“亲和”之误区。
上一篇:大学师生关系亟待再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