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2024政府工作报告,向“新”力十足!

发布日期:2024-03-16 发表者:陈治国 浏览次数:



新质生产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消费、新型能源体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多处提到“新”,引人关注。新的一年,你我的日子有哪些新变化?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展现了什么样的新图景?人民论坛与您一起关注。  


2024全国两会


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新质生产力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抢占发展制高点、形成发展新动能、培育竞争新优势,是破解社会经济发展难题,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举。
新质生产力有哪些发展趋势?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人民论坛》近期推出特别策划“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导杜传忠在刊文中认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机遇,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需要从要素、技术、产业、制度等多个方面加以推进。一是加快培育发展数据、算力等新质生产力要素。二是加快打造一支高层次、高质量的数智化人才队伍。三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及其应用。四是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五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六是创新相关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产业政策作用。




新兴产业

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


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


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离不开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是有效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阵地。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王宇认为,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机制在于能够通过多种要素的协同与集聚,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融合发展,加速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充分发挥两者之间正反馈机制的作用,塑造“以新促质”的新动能。




新型消费

实施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促进政策


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


“尔滨”火了、“国潮”热了、绿色消费更受欢迎了……蓬勃发展的新型消费,映射出人民群众对更高品质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见证了中国消费市场的韧性与活力。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郑红娥对人民论坛记者表示,新型消费形态不再仅指消费者消费或购买物品,消费者也参与到品牌的创制过程中并推动品牌更好地改变世界,即表现为“消费—互动—创制”整个过程,引发了消费供需两端深刻的变革。Z世代作为引领新型消费方式的“主角”,具有以下消费特征:悦己而不利己;务实而不节俭;重视商品的多方价值,而不仅是符号价值。为此,未来的消费趋势为更注重生活的品质,从效率性消费到发展性消费,以“体验+互动+创制”营销方式推动多样化生活风格的营造,最终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新型基础设施

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


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化布局,推进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建设


新基建是以智慧经济新发展理念为基础,吸收新科技成果为支撑,构成城市经济新动能的基础网络。新基建实现了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为产业协同发展带来更多的合作可能,也为城市发展拓展了更大空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方虹在《学术前沿》的刊文中指出,目前新基建已经成为城市群高度关注的投资热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长江中游城市群已经出台新基建行动方案,相关企业已经开始了新基建的建设布局。新基建的“新”就是建设的“难点”,在城市群新基建项目中要重视规划、技术、应用场景、资金、安全、协同治理等问题,不断探索完善新基建中的各项措施,实现其对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效果。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

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落实金融体制改革部署,加大对高质量发展的财税金融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此过程中,财税体制改革作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项改革的先行军,从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转变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与支柱,为经济社会转型、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力。中央财经大学校长马海涛表示,今年距离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分税制”财税体制改革恰逢30年。“分税制”改革重塑了我国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确保了中央财政的掌控力,全面有效统筹财力的同时也给地方财政注入了充足动力,这为后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夯实了制度基础,为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他看来,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要秉承“分税制”改革以来“以政领财,以财辅政”逻辑主线,服务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在“合理把握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及其调整力度”“加强各类、各级财政资金的多元统筹”“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五个方面纵深推进。



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

分类完善灵活就业服务保障措施,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新就业形态是基于日益成长的新经济模式而出现的。新经济模式源于新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包括平台经济、数字经济、零工经济、共享经济和循环经济等。这些新经济模式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产业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也主导着新就业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研究室主任陈云在《学术前沿》特别策划的刊文中指出,新就业形态对于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扩大就业总量和规模、改变就业市场结构、保障和维护基本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同时,新就业形态对我国现有劳动法规体系、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就业管理和监管以及社会发展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需要进一步健全劳动法规范体系,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新就业形态的管理和监管,促进新就业形态健康有序发展。



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


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


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当前,如何理解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介绍,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是破解房地产发展难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房地产市场已经从主要解决“有没有”转向主要解决“好不好”的阶段,过去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亟须构建新的发展模式。在理念上,要始终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以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为重点,努力让人民群众住上好房子。好房子好在哪儿?就是要绿色、低碳、智能、安全,让群众住得健康、用得便捷,成本低又放心安心。



新型城镇化

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


让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


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培育发展县域经济,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使县城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有机结合”是城乡关系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统筹。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涂圣伟认为,新型城镇化不同于传统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具有集约化、包容性特征;同样,乡村全面振兴则是乡村整体功能的塑造提升。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具有理念统一性、目标互促性和过程互动性。一方面,新型城镇化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途径。在超小规模经营、资源紧约束条件下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都需要发挥新型城镇化有效转移农业人口、吸纳就业、辐射乡村的作用。另一方面,保持经济社会稳定运行,提高城镇化质量,需要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充分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



新型能源体系

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


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


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


发展新型储能


促进绿电使用和国际互认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也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攸关人类生存和发展。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应用经济系教授、博导郝宇在《人民论坛》刊文中认为,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过程中,一方面,要统筹考量经济发展与能源安全的双重导向,坚持总体安全观和发展观。以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现代工业已成为现代经济系统的血液和支柱,经济社会发展无法离开能源资源的持续稳定供应。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促使我国将能源安全纳入持续高度关注的议程列表之中,经济发展与能源安全之间的张力持续攀升,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安全双重目标的难度不断加大。随着维持经济发展稳定性的优先级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与能源结构转型面临双重压力。因此,新型能源体系不仅要强调体系的低碳化、绿色化导向,而且要更加重视协调发展与安全的双重逻辑,发挥经济发展稳定器与能源供给蓄水池的核心职能,将总体国家安全观、发展观与能源领域现实诉求紧密结合,实现传统能源体系向现代能源体系的稳定过渡。

另一方面,要坚持稳定、多元、因地制宜的改革方向。对于能源领域改革而言,坚持先立后破的基本原则,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思路要始终坚定、稳步推进。同时,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具有深厚治理经验的文明大国,中国的能源体系变革需要尊重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发挥中国智慧,针对各地复杂而迥异的区域特点,探索多元有效、因地制宜的绿色低碳转型路径。故而,要在立足传统的同时,有序推动能源体系现代化转型,保障能源安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长治久安。






人民论坛新媒体综合整理
新媒体编辑 | 赵光菊

资料 |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学术前沿》、经济日报、《每日经济新闻》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czMTc4NA==&mid=2657863897&idx=1&sn=1e3892d0da2d6669f3b855c792b12a8c&chksm=bddf33be8aa8baa8b4c8c8a124dec7ee41009ce9352ea7dc12936ff64beaf85234b1bddb99e0&mpshare=1&scene=23&srcid=0314E8Na1pyZUPTEHY79I7t2&sharer_shareinfo=b14c8d25d5d1d1d2aa66fee769f73ead&sharer_shareinfo_first=b14c8d25d5d1d1d2aa66fee769f73ead#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