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人民论坛】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发布日期:2023-08-16 发表者:陈治国 浏览次数: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提出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中华文明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什么样的文明?有哪些基本内涵?如何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一起关注《人民论坛》最新策划!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什么样的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内涵
何星亮


对于中华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都有着深邃思考,曾多次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时代课题。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安阳市时首次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概念。2022年10月2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位于安阳市西北郊洹河南北两岸的殷墟遗址时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两次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此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和概括了中华文明的五种突出特性:一是连续性,二是创新性,三是统一性,四是包容性,五是和平性。2023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贺信中再次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先必须明确我们要建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什么样的文明?有哪些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涵丰富,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和理解。从历史视角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传统文明基础上创新性发展的现代文明;从现代化视角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文明;从文化视角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文明;从全球视角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


历史视角:在传统文明基础上创新性发展的现代文明


从历史视角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传统文明基础上创新性发展的新文明。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因素:

◆第一,传统文明是建设现代文明的基础和保障。历史文化传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基础,也是建设现代文明的基础。因此,在传统文明基础上创新性发展是现代文明建设的保障。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文明中最伟大的文明之一。这是因为: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文明是世界古文明中唯一世代延续的文明;中国是世界上唯一长期保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古代中国人创造的物质财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古代中国的历史文献资料在世界上最为丰富;中华文明曾对世界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现代文明建设不可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上,必须在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没有历史传统基础的现代文明不会有自己的特色和生命力。世界上大量史实表明,历史传统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基础,是大多数国家成功推进现代化的保障。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方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清传统文化中的“良”和“莠”,识别“精”与“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挖掘其固有的潜力;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创造与时俱进的活力,使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复兴”不是“复旧”或“回归”,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不少学者认为,传统性与现代性是现代化过程中生生不断的“连续体”,即以“传统—现代—传统—现代”形式不断循环往复,世代生生不息。历史传统不会消亡,现代文明建设也不会终止。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事实表明,没有历史传统作为依托,现代化难以成功。“背弃了传统的现代化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化,而背向现代化的传统则是自取灭亡的传统”。历史上成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国家大多都经历过一个双向运动过程,即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相辅相成,这是因为:一是能够克服传统文明对现代文明的排斥,二是能够使传统文明转换成现代文明。“继承”与“创新”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互依关系。继承不反对创新,创新有利于更好地继承。纵观历史,没有传统作为依托,任何创新都难以成功。因此,传统是创新的基础,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新性发展成功的保障。

◆第二,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推动传统文明创新性发展。在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中,“连续性”是第一个突出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早在100多年前,中外著名学者便已指出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连续性。据现有资料,1902年,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最早提出中华文明是唯一具有连续性的文明。他写道:“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英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罗素在1920年撰写的《中国问题》一书中提出古代中国是“文明实体”的观点,并强调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他说:“与其把中国视为政治实体还不如把它视为文明实体——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从孔子的时代以来,古埃及、巴比伦、马其顿、罗马帝国都先后灭亡,只有中国通过不断进化依然生存。”清末民初著名学者辜鸿铭在《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一文中也提到:“东洋文明有连续性,而西洋文明则常因为外在文明的入侵而出现波折。”

纵观历史,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始终推动历史创新性发展,无论如何改朝换代,也无论是哪一个民族统治,中华民族总是能够冲破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世世代代,绵延不断。历史上是如此,当代和未来也一样。

◆第三,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推动传统文明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创新变革的历史。五千多年来,创新和变革是中国的历史常态。创新精神活跃于历史上的各个时期,体现在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中华文明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应对内外环境变化中不断变革。无论是物质文明、制度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和壮大,都是创新精神驱动的结果。正是因为不断创新和变革,中华文明才能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生机活力,成为世界古文明中绵延五千多年而不中断的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继承和弘扬先辈的创新精神。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是传统文明不断发展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未来,它仍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发挥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现代化视角:在中国式现代化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文明


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文明。现代化一般是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等各个方面的转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第一,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是什么?一般认为,现代化是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各方面发生的变革性变化,即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向以工业为主的现代社会转换。有学者把从18世纪到21世纪末的现代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又称“第一次现代化”阶段,时间是在1760年—1970年期间。这一阶段的现代化是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第二阶段又称“第二次现代化”,时间是在1970年—2100年期间。这一阶段的现代化是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第二次现代化除了一般的现代化模式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模式,即综合现代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征是“包含两次现代化的内涵”。即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二次现代化代表了世界前沿和发展方向,并扩展到全球。没有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国家,必然受到第二次现代化的吸引,并加速向第二次现代化转型。他们可以推动两次现代化的协调发展,集聚两次现代化的精华,降低现代化过程的失误,迎头赶上第二次现代化的未来世界前沿”。

综合归纳学术界的有关研究,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工业化、都市化、民主化、法制化、理性化、福利化、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智能化、教育普及化、宗教世俗化、知识科学化、社会阶层流动化等。这些特征既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特征。

◆第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一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谈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时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致的,既是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目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而形成,同时也将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实现而形成。它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文明,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一致的文明。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面建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新的文明无疑也会随之形成,这种新的文明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成的时间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应该是一致的,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也应该是同步的。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时间安排:“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由此,有理由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时间应在本世纪中叶。

据上,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现代文明是现代化的结果,也是在现代化基础上形成的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基础上形成的文明。


文化视角: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文明


文明是在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现代文明。

◆第一,文明是在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对此,我们首先必须明确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关于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学术界主要有如下三种意见:一是文化和文明没有多大差别,甚至可以说,两者是同义的。不少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持这种意见,尤其是在19世纪的法国和英国学术界,认为两者的意义几乎等同,“文明”一词的“意义精确地或几乎精确地等同于‘文化’”。二是文化包括文明,即文化所包含的概念要比文明更加广泛。不少学者认为,文明是文化的高级形式。文明是在文字出现、城市形成、国家形成之后形成的。尤其在历史学和考古学界,学者普遍认为文明是较高的文化发展阶段。国外一些百科全书称“高级的文化就是文明。”三是文化和文明是属性不同的两个部分。有些学者认为,文明是物质文化,文化是精神文化。在20世纪之前,德国传统的看法普遍认为:文化包括人的价值、信仰、道德、理想、艺术等因素;而文明仅包括技术、技巧和物质的因素。如德国文化社会学家艾尔夫雷德·韦伯认为:“文化与文明的分别,便是文明是‘发明’出来的,而文化是‘创造’出来的。发明的东西可以传授,可以从一个民族传授到另一个民族,而不失其特性;可以从这一代传到那一代,而依然保存其用途。凡自然科学及物质的工具等等,都可目为文明。”“文化既是创造的,所以它是一个地方一个时代的民族性的表现,只有在一定时间与空间内,能保存其原有的意义,别个地方的人,如抄袭过去,总会把原意失去的。凡宗教、哲学、艺术等,都是属于文化一类的。”

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较为科学,即广义的文化概念包括文明,文化与文明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文化通常与自然相对应,而文明一般与野蛮相对应。二是从时间上来看,文化的产生早于文明的产生,可以说,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形成的。文明的形成与文字出现、城市形成和国家的形成密切相关。学术界一般把文明看作是文化的高级形式。三是从空间上来看,文明没有明确的边界,它是跨民族的、跨国界的;而广义的文化泛指全人类的文化,狭义的或相对性的文化是指某一民族或族群、社群的文化。四是从承载者的角度来看,文化的承载者是民族或族群,每个民族或族群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而文明却不同,其承载者是一个地域,一个文明地域可能包含若干个民族或多个国家,如西方文明,包括众多的信奉基督教的国家。五是从词义来看,“文化”是中性的,使用范围很广;而文明是褒性的,使用范围较窄。例如,可以说酒文化、食文化、服饰文化,但一般不说“酒文明”、“食文明”和“服饰文明”。

据上,文明是在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必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文明。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文明形成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含哪些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是传承和发展的关系,是互相交融、相辅相成的。三种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不同奋斗历程中孕育的产物,联结着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核心价值,蕴含着中华民族统一的理想信念,凝聚着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文明连续不断和永续发展的牢固纽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向心力,是凝聚中华民族最坚实的内在根基,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革命文化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抵御外敌入侵、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及国家富强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百年党史独特的文化基因。革命文化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如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先进文化,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它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国情,借鉴世界各国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具有当代意义、中国意义,同时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意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球视角:人类文明新形态


从全球视角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提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第一次是在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指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第二次是第三部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中谈到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9个本质要求之一。

为什么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在什么地方?其与西方现代文明有什么不同?

◆第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基础与西方文明不同。从形成基础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古代中华文明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四大文明是原生文明,是各自独立产生、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各有其明显的特征。中华文明因与其他文明发源地的自然环境不同、经济生活不同、民族不同,等等,故而古代中华文明与其他古文明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古代中华文明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世界古文明的发展方式不同,特征十分明显,从而形成具有明显特色的古代人类文明形态。古代中国人不仅创造了世界一流的物质文明,而且也创造了世界领先的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代中国人继承和弘扬祖先的创新精神,在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上创新,既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遵照自身文明历史发展的特殊逻辑,推动中华文明从古典向现代转型,形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据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传统文明基础上的创新性发展。与当代西方文明的形成基础完全不同。一般认为,当代西方文明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希腊罗马文明,又称古典文明;二是中世纪文明,又称基督教文明;三是西方文艺复兴之后形成的现代文明。可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当代西方文明的形成基础不同。

◆第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性质与西方文明不同。从文明的基本性质来看,中华民族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性质与西方文明不同。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态的显著特征是社会主义,是“以社会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西方现代文明形态的显著特征是资本主义,是以“资本”为本、以“资本家”为中心的文明。虽然人类现代文明形态最早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和发展的,但人类历史上的文明形态不是一种,现代文明形态也是多样的,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只不过是其中一种。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形态具有本质的差别,是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崭新文明形态。

◆第三,“人类文明新形态”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方式与西方文明不同。从处理文明之间的关系方式来看,中华民族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崇尚和平、协和万邦、包容性很强的文明。

中华民族是追求和平的民族,中华文明是崇尚和平的文明,主张协和万邦,国家之间应友好往来、和睦相处。孙中山先生曾指出:“爱和平就是中国人的一个大道德,中国人才是世界中最爱和平的人。”“中国人几千年酷爱和平,都是出于天性,……这种特别的好道德,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亲仁善邻、协和万邦都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

中华文明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罗素认为:“欧洲人的人生观却推崇竞争、开发、永无平静、永不知足以及破坏。导向破坏的效率最终只能带来毁灭,而我们的文明正在走向这一结局。”陈独秀认为中国人是以和平为本位的民族,他曾说:“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

中华民族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崇尚和平、协和万邦、包容性很强的文明,和平、和合、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融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人类文明新形态”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世代延续、影响世界的文明,在当代和未来,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传统文明的基础上创造自成一体、光耀全球、造福人类、永续发展的现代中华文明。


选自 |《人民论坛》杂志7月(下)
作者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国务院参事 何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