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辛西 审核人|郑学刚)8月27日下午,逸夫楼C603会议室,学院召开2021年暑期务虚会,围绕“强化底层交叉,推进特色发展”进行专题研讨。学院党委书记郑学刚主持务虚会,副校长严建兵教授出席会议并讲话。学院班子成员、院学术委员会成员、教工党支部书记、各系(部)负责人、科研团队负责人,以及特邀代表参加会议。
首先,院长张红雨教授通报了新一轮一流学科建设参与情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基本条件对照分析情况、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一院一案”编制情况。张院长回顾了学院发展以及学科融合发展历史后,提出“底层交叉”发展模式,简言之,就是推进底层交叉,依托大平台,申报大项目,取得大成果,实现多学科融合共进。党委书记郑学刚就落实学校第十次党代会赋予学院的任务、面向重大需求分层分类推进底层交叉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随后,聚焦务虚会主题,与会人员围绕学院“十四五”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交流研讨,发表了建议意见。
计算生物学团队负责人谢为博教授提出,现在生物信息学研究更加专业化,研究的关键是找到真正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实际问题,建议学院开展底层交叉,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产生自己的技术,以及拳头产品。生物信息系主任马彬广教授表示,现在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研究工具使用更深入,软件开发更深入,而研究范式的转换也比之前更快捷,深度学习、细胞建模可成为后面的一个尝试研究方向。大数据系支部书记章文教授说,底层交叉需长时间积累,在技术论、方法论上深耕,主动出击,多方接触开展各种层级、形式的交流合作,才能逐渐积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大数据系主任胡学海教授表示,首先要做到与生物学等优势学科交叉,把研究问题和背景搞清楚,其次与数学最新或抽象的研究对象交叉,第三,学院内部各学科方向、课题组也应注意加强了解与交叉,这样三条腿走路“蹄疾步稳”,另外底层交叉需要时间,需要科研人员长期沉潜坚持,学院要给予更多宽容,学校要给予更大支持。物联网安全团队负责人朱容波教授认为,应有自己的理论定力,静下心来把计算机的核心理论、算法做好,把基础理论和前沿研究做好,同时要兼顾好创特色、入主流的关系,补齐学科上的薄弱环节,凸显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理学院陈洪教授强调了“视角”,提出要充分挖掘出计算机的科学问题,讲好计算机学科的科研故事。三维基因组学团队负责人李国亮教授说,人工智能对各个学科都有促进作用,目前的飞速发展,主要依赖于算法、算力和大规模数据三个方面;我们学校在算法、算力上没有绝对竞争优势,但在数据尤其农业研究相关数据上拥有比较优势;然而,目前缺少深入农业信息应用场景一线的老师,缺少第一手经验和数据,对我校标志性“六个一”研究相关成果的数据汇集、利用、分析很不够;学校应继续修通科学研究“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学院之间、团队之间、课题组之间数据“村村通”;另外研究生招生培养也可加大对交叉创新的支持力度。
严建兵副校长作了总结讲话。他对信息学院“入主流、强特色、创优势”的发展路径表示肯定,对学院教师的精气神和斗志表示肯定,对学院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他强调了高校科研工作者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前所未有,对生物种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视也前所未有,每一位信息学院的老师都要坚持“四个面向”,围绕学校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战略,找准定位,积极作为,奋力推进学院、学校事业科学发展。
就深入推进下阶段学院事业发展,严建兵强调指出,首先,学院要努力实现科研范式的创新。现在面向“两个大局”,科研工作者应坚持“四个面向”,对涉农高校而言更应注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要努力围绕产业链找技术,围绕技术找背后的关键科学问题,围绕科学问题开展真正的科学研究,以实现科研范式的创新,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其次,学院要努力推进师资、团队、科研的创新融合协调发展。要多措并举培育人才,这是强校的根本,要创造条件,提供支持,不断拓展他们的视野,培育他们的影响力;要凝练培育创新团队,注重团队负责人的培育工作,增长其远见、丰富其学识、打开其胸怀,找到团队发展壮大的科学路径;要坚持科研初心,做好融合交叉,讲好团队的“科研故事”。他强调指出,团队建设尤其要注意做好交叉融合,积极主动吸纳年轻人找到团队、融入团队、建立团队,启发指引他们找到定位,找准问题。
严建兵最后表示,身处未来已来的创新时代,大家都要有一种时不我待的危机感、紧迫感去奋力拥抱这个时代,去努力实现更大作为,他期待并相信信息学院在学校发展新征程中贡献的“信息元素”“信息力量”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活跃,他也愿意与老师们随时交流、讨论,共同成长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