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奋进五年】信息学院:为建设一流大学贡献“信息力量”

发布日期:2024-11-30 发表者:陈治国 浏览次数: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进 陈治国)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用现代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工程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特色学科”。五年来,信息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入主流、强特色、创优势”发展路径,探索“双轮驱动、底层交叉”发展策略,保持发展定力,抢抓历史机遇,执信拓新、自强不息,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贡献“信息力量”。



路在何方:从特色主流之辨到双轮驱动、底层交叉



  由生命科学分蘖滋生,从计算机基础课部脱胎而来,信息学院的学科发展应该经由怎样的路径?这是建院初期学院领导班子一直思考的方向性问题。在一次学科发展研讨会上,副校长姚江林提出,“特色”和“主流”,是信息学院发展需要去面对解决的两大问题。于是“创特色、入主流”则成为学院学科发展的定盘星。

   学校第十次党代会后,为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对标对表制定目标书,路线图,学院明确提出了“强特色、入主流、创优势”的学科发展路径。在提出之前,学院领导就发展侧重顺序展开了讨论:究竟是先“强特色”再“入主流”还是先“入主流”再“强特色”?经过反复讨论与调整,在学院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正式将这一发展路径表述为“入主流、强特色、创优势”。即既要遵循信息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大力推进学科自身发展,又要坚持信息学科与我校优势学科交叉融合的道路,正确处理“入主流”和“强特色”的关系。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元宇宙、ChatGPT、人工智能等领域日新月异,信息学院关于学科发展的思考与时俱进,从未停止。“过去信息学院所做的是生物信息和其他农科的简单交叉,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大家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些底层技术需求非常大。在这种背景下,必须为学院和学科寻找新的发展极,二次‘创业’。”信息学院院长张红雨对学科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借助计算机底层技术进一步提升传统的生命科学和农业科学,同时生命科学也会启发计算机科学,特别是人工智能的算法创新。兼顾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以‘数据层、算法层、系统层’的底层交叉策略对接作物学、园艺学、畜牧兽医、医学健康、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如同车之双轮。这样一来,学院科研的计算机‘味道’更浓,更好地体现了数字技术的魅力,也更加契合学校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和学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关于优化学科建设布局、加快学科交叉融合的有关要求。”从2021年提出,通过反复研讨和完善,“双轮驱动,底层交叉”的发展策略逐渐成为全院教职工的共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想清楚,才能干明白。从特色主流之辨到“双轮驱动、底层交叉”发展策略,信息学院谋定而后动,不断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过程中明晰发展方向,保持发展定力,勇毅阔步向前。


乘势而上:从最年轻到发展最快


   作为我校曾经最年轻的学院,建院之初,信息学院将“学院像学院,老师像老师”作为办学愿景,这句话看似拗口,实则是学院筚路蓝缕、白手创业的生动写照。经历建院五年的稳扎稳打,第十次党代会之后的五年,信息学院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学院规模迅速扩张,发展势头令人瞩目。

   2019年以来,信息学院不断加强人才引进力度,扩大教师底盘,新入职专任教师24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5人,讲师5人。数理化基础理科优化布局调整,数学与统计学系整体转入56人,使学院教职工总数从91人增加到现在的170人。全日制在校学生规模也成倍增长,从五年前的1110人增加到现在的2238人,其中本科生从921人增加到1596人,研究生从189人增加到642人。无论是教职工还是学生,在数量上基本实现了翻一番。



   师生数量的增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五年来学院专业和学位点的新增。2021 年,学院新申报的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开始招生。同年,获批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22年,获批电子信息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平台建设方面,2022年,依托原有农业生物信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农业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省级研究机构,学院先后获批增设农业农村部智慧养殖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农业智能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两个部级科研平台;学院深入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凝聚科研方向,凝练学科特色,组建了“人工智能与知识发现”“智慧养殖”等 18 个科研团队,并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团队建设。2019年以来,学院教师主持各类国家级项目62项,经费达3266.5万元;省部级项目15项,经费达181万元;获批横向项目143项,合同金额5351万元。发表SCI、EI、CSCD、SSCI论文576篇,获批专利49项。新增武汉市人才项目5人次,省部级人才项目10人次,国家级四青人才项目3人次。


   正如信息学院所倡导的“亮剑精神”:狭路相逢勇者胜。2022年暑期,电子信息博士专业学位点和农业智能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两项申报同步启动,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学院党委书记郑学刚、院长张红雨亲自挂帅,组建专班,双线作战,分工协作,在10天左右时间极限完工并同时获批,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压力测试”。天上不会掉馅饼,机会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五年来,每一次进展,每一项成绩,每一分收获,都是信息人发扬拼抢实作风作风,脚踏实地,奋发有为、善作善成的最好回报。


使命在肩:从竞教结合、项目育人到“人工智能+”


   11月17日,第六届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南京邮电大学落幕。信息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本科生宋毅、程晴组成的参赛队伍,在冯慧、刘世超两位教师的指导下,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近三年,信息学院学子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在新的学科竞赛中获得突破、取得佳绩:2022年,学院学生团队在中国软件服务创新大赛决赛中斩获一等奖;2023年,在“中国智能机器人格斗及竞技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学院组织的3支队伍获2个全国一等奖和1个全国二等奖。


   这是信息学院多年坚持“竞教结合、项目育人”人才培养特色的一个缩影。学院以专业学科竞赛为抓手,以项目育人为平台,让学生在做项目、打比赛的过程中快速成长。学院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连年获评“十佳项目”和“十佳作品”,五年来学生获校级以上奖励 近800人次,省部级以上奖励600余人次。其中“金牌教练”马彬广教授常年指导学生团队参加国际基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今年我校iGEM代表队第九次斩获该赛事金奖;2019年以来,数学与统计学系李治、任兴龙老师带领团队指导学生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F奖9项、M奖30项、H奖94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2项,大学生数学竞赛国家一等奖70项、二等奖142项、三等奖231项;计算机科学系章英老师指导学生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邀请赛和正式赛中获银奖10项,铜奖32项;计算机公共教学部章程老师指导学生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7项。


   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中,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对AI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战略需求,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人工智能“1+N”课程体系,全面推进人工智能与各学科的深度融合,用数智之力为传统农科注入新动能,助力培养多学科交叉的拔尖创新人才。

   从2023年10月开始,信息学院就全程参与了研究生“人工智能+”系列课程建设的筹备工作,多次召集20 余位任课教师进行集体备课说课,选聘并培训100余位研究生助教。经历近一年的打磨,作为人工智能“1+N”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公共素养课《人工智能基础》在今年9月与2024级研究生见面。信息学院副院长、《人工智能基础》课程主讲教师李国亮教授介绍道:“课程旨在引导研究生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智能化时代,提升对人工智能学科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和基础技术的理解,增强对人工智能常见大模型、数据分析软件、科技综述文章写作的实操应用能力,以及培养应用人工智能解决多学科领域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



   如今,全校各学院和专业对“人工智能+”的需求迫切,智慧农业、机器人工程、大数据管理等新专业,张之洞班、生科英才班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都对信息学院充满期盼。信息学院使命在肩,任重而道远。


文化立魂:从镌刻墙上到入心走实


   五年间,信息学院从逸夫楼到博物馆,再到第一综合楼,无论学院搬迁到哪里,有一句话始终镌刻在门厅最醒目的位置:“为了人类心智的荣耀”,这是学院院训和价值追求。建院初期,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精神文化建设,认为文化是学院的魂,一旦找准办学立院的根脉,就要一直坚持,发挥其历久弥新的价值。“为了人类心智的荣耀”源自数学家雅各比“科学的唯一目的是为了人类心智的荣耀”,学院将这句话作为院训,旨在鼓舞师生在求学、求真的过程中,锚定国家战略需求,推动人类发展进步。




   五年来,学院深入挖掘、丰富和完善院训的学科特色和内涵,持续推进文化建设。营造“环境文化”,设计确立学院Logo,利用两面墙集中展示历届图灵奖获得者风采;注重“仪典文化”,每年迎新季,“大学第一课”院长张红雨勉励新生“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毕业季连续四年分别以文创礼物“信息之光”“信息云结”“信息智囊”“信息幻方”寄语毕业生;突出“学科文化”,以“314圆周率日”和“1024程序员节”为节点,创新开展“数学文化节”和“信息嘉年华”学科体验和科普活动,培育“以梦为码”少儿编程志愿服务项目,启动“Hello World”大学生心智成长计划,与Happy Hour学术沙龙共同构建学院双H育人体系;弘扬“先锋文化”,“党员先锋故事会”讲述党员故事,传递先锋力量,组织学生参观华为、金山、华大基因等优秀民族企业,体会“国之大者”。通过有仪式感的活动、有信念感的榜样、有情境感的体验,让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如今,“为了人类心智的荣耀”不仅是广大师生的口头禅,也逐渐成为了学院师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基本遵循。和院训精神内核一脉相承,学院的文化谱系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学院心中有老师,老师心中有学生,学生心中有天下”,这是院训在学院办学理念上的阐释和延伸,也是全院师生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


   2023年7月13日下午,在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报告厅,信息学院举行全院教职工大会,宣布了学校关于“原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系师生调整到信息学院”的决定。对这次调整,信息学院班子将其定位为“会师”。学院党委书记郑学刚在大会上的表态掷地有声:“学院新班子将竭尽全力关心每一个老师的发展,用实际行动践行‘学院心中有老师’的庄严承诺。我们要促进数学与统计学和原信息学院学科的融合发展,这种融合发展,决不能牺牲和削弱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决不能牺牲和削弱数学学科、统计学学科,必须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提升!”


   学院围绕师生“急难愁盼”,坚持每年征集并落实“年度实事”:经常性开展师生思想状况调研,把解决师生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围绕教师个人发展中的瓶颈问题,组织青年教师发展论坛、教师教学能力研修和专题培训,有针对性开展帮扶。2023年学院搬迁,为了让56名数学老师一个不落安排到一综,学院极度压缩行政办公面积、所有教授换到小办公室、原信息学院教师办公室由2人一间压缩到3人一间,班子成员、支部书记、系部主任、高岗教授发扬风格、主动腾让,无私奉献、彰显格局。

   在信息学院,文化从来不是停在口头说说,挂在墙上看看,而是真真正正潜移默化,入心走实。是思想,更是行动!

   “人工智能与生物学的交叉具有深远意义,人工智能不仅为生物学研究带来新的视角和方法,也有望创造出新的研究范式。”11月2日,在信息学院承办的“人工智能生物学”交叉科学研究论坛上,校长严建兵强调了学科交叉在推动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中的关键作用,指出要从目前已经开展的“交叉研究”逐步向“学科交叉”转变,并为未来产生“交叉学科”做好准备。这一观点再次为信息学院发展指明了方向。



   五年风雨兼程,十载初显峥嵘。今年恰逢信息学院成立十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信息学院将继续发扬“亮剑精神”,凝聚共识、凝练特色,苦练内功、厚积薄发,融创致新、以质图强,“为了人类心智的荣耀”,十年再出发!






审核人 郑学刚
原文链接:
https://news.hzau.edu.cn/info/1148/211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