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下午,华中农业大学第四综合楼大报告厅,坐满了信息学院300余名新生团员,他们正在聆听一堂特别的新生团课。
“我愿做一滴水,虽然很微小,但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我会毫不保留地反射给别人。”课堂上,同学们通过观看短片《天边边的红杜鹃》,深刻了解了“学长”徐本禹的支教经历。当看到徐本禹克服重重困难,帮助山区孩子获取知识改变命运的那一刻,许多同学早已湿润了眼眶,这其中就有一个特别的人。
这堂课上,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特别邀请了200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耿广会校友,与同学们讲述他与“笔友”徐本禹故事,并深情地回顾他21年的志愿公益之路。
2003年,正在读大二的耿广会怀着激动的心情,给当时正在贵州支教的徐本禹写了一封信,从此与徐本禹结缘。在信中,他表达了想保留学籍去义务支教的想法。虽然因种种原因义务支教的愿望未能实现,但耿广会并没有停下志愿服务的脚步,从2003年开始献血开始,他坚持无偿献血21年。
2024年春天的一次献血中,他与心心念念21年的“偶像”徐本禹首次相遇见面,徐本禹为他二十余年坚持公益事业的质朴奉献精神深受触动,写下《爱的传递(遇见)》一文并发表于《人民日报》。
从仰慕到追随,从追寻光、靠近光到成为光、散发光,耿广会动情地说:“正是本禹志愿精神的鼓舞,让我在这条公益之路上越走越远。每当我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我都会想起徐本禹大哥在贵州支教的那些日子,他的坚韧与奉献给了我无尽的力量。我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就一定能够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
华中农业大学校十佳青年志愿者、信息学院人工智能2101班孙术鑫同学以《拾焰者的实践之路》为题分享了她对开展志愿服务的思考与体悟。她说,在志愿服务中,单打独斗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众人“拾柴”,汇聚更多的热情与力量将“爱”传递,才能让志愿之光更加璀璨。
信息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403班张钰洁深受启发,她以一名新生的角度讲述她讲如何在学长学姐的精神感召下做一个“爱的传递者”。她说,在这个朝气蓬勃的人生阶段,每个人都有能力成为爱的传递者,要以本禹师兄、广会学长等为榜样,不仅从中汲取强大力量,更要心怀真挚的善意,积极果敢地参与公益活动,把爱与温暖源源不断地传递给更多的人。
随着一阵热烈而持续的掌声,“学长”徐本禹“惊喜现身”,他走上讲台,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交流。
当被问及“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撑他长期坚持开展志愿服务”时,徐本禹表示,这一切源于他在志愿服务中不断积累、不断感悟。在每一次的志愿服务中,他不仅收获了纯粹的快乐,更感受到了温暖与感动。正是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让他逐渐发现志愿服务的魅力所在,从而将其视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坚持不懈地践行下去。
面对同学们提出的“如何面对志愿服务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的问题,徐本禹以自己为例讲述了他的故事。他说,当在开展志愿服时遇到困难时,首先要做的是冷静思考,探寻志愿服务的内在逻辑与意义,明确自己的目标与方向。同时,要勇于面对挑战,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自信,重拾前行的勇气与决心。这种始终坚持的精神正是志愿服务能够持续进行并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支撑。
有同学问道:“徐老师,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有什么独特的优势?”徐本禹以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开展的“少儿编程”志愿服务项目和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发起成立的“AI宝贝志愿服务” 团队为例谈到,大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可以开展“专业+志愿服务”的模式,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需求相结合,不仅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更能利用专业所学真正为国家和社会造福。他鼓励同学们积极发现国家、社会、人民的需求点,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最后,徐本禹还不忘同学们寄予殷切期望。他希望同学们不仅能够成为一个胸怀大爱、心怀感恩的人,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的“大我”,用热爱和奉献传递给更多的人;更要将志愿服务当作青春的时尚并矢志追求,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造福人民,以一腔激情和踏实行动奋力书写志愿服务的青春篇章。
“爱的传递,生生不息!” 计算机类2403张晨曦同学在课后说:“这堂课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也让我更加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志愿者精神。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徐本禹老师、耿广会师兄为榜样,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改变这个世界。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就一定能够汇聚成改变社会的强大力量。”
计算机类2406班齐颖则说:“这是一次对自己心灵的洗礼,让我感受到志愿精神传承的力量。如今,接力棒即将传给大一的我们,我坚定地相信,只要我们愿意成为那束照亮别人的光,就一定能够传递出爱与希望的光芒。”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
通讯员:徐行 袁嘉晨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