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刘世超、胡学海、卢志远、王子骁 编辑|辛西 审核|李国亮)为深入探讨“人工智能生物学”学科发展路径、深入推进交叉科学研究,11月2日,我校举办“人工智能生物学”交叉科学研究论坛。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学前瞻性、引领性科学问题,共同展望人工智能在生物学领域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交叉融合处李硕处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海燕教授、华中农业大学薛宇教授、东北林业大学汪国华教授和电子科技大学邹权教授等出席论坛。校长严建兵、发展规划部、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人力资源部和信息学院相关负责人及师生代表近200人参加了论坛。信息学院院长张红雨教授、副院长李国亮教授分别主持了上午、下午论坛。
严建兵校长致开幕词。他首先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了学科交叉在推动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中的关键作用。严建兵从“交叉学科”“学科交叉”“交叉研究”由大及小三个层面宏观阐述了当前学科与研究现状,结合我校发展历史经验与教训指出,要从目前已经开展的“交叉研究”逐步向“学科交叉”转变,并为未来产生“交叉学科”做好准备。他特别指出,来自不同一级学科的学科交叉一定是一条比较艰难的路,其原因在于不同一级学科的专业语言不同,关注点也有所不同,学者沟通起来存在困难与挑战,但学校有决心有信心走出一条成功之路。严建兵指出,人工智能与生物学的交叉具有深远意义,人工智能不仅为生物学研究带来新的视角和方法,也有望创造出新的研究范式。他还从DNA语言、蛋白质语言等方面展望了人工智能生物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期待与会专家能共同为这一领域进步贡献力量。
学术报告环节,4位特邀专家作了精彩报告。刘海燕教授深入探讨了基于结构的蛋白质设计的重要性及技术细节,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其中的关键作用。薛宇教授总结了“人工智能生物学”学科的发展起源,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大模型技术为生物学研究带来的新机遇。汪国华教授介绍了团队从上游仪器、中游数据算法和下游应用三个层面最新研究成果,并重点展示了单细胞蛋白质组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挑战。邹权教授的报告从新冠病毒的多序列比对案例引入,介绍了对多序列比对在“特别长序列”和“特别多序列”两个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算法创新,并重点探讨了多序列比对在进化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学术交流环节,我校3位老师做了报告。胡学海教授介绍了对“创造新的生命小肽”这个崭新领域的未来构想和研究设想,重点介绍了功能小肽的总体AI设计方案,以及需要开展的“AI生成技术”“单细胞表征技术”等技术创新。鄢文豪教授针对蛋白质供给不足问题,提出了多学科交叉合作向动物、植物、微生物要蛋白的具体路径。李兴旺教授重点报告了三维基因组研究进展,并强调了其在不同尺度上解码基因调控的关键作用。
圆桌会议研讨环节,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点评,并就人工智能生物学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热烈讨论。专家组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生物学研究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跨学科的合作将是未来科研工作的重要方向。
活动主办方表示,本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人工智能与生物学的交叉研究提供了一个高水平交流平台,也为学校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与会专家表示,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生物学领域的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