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没有一流学风,哪有一流学生

发布日期:2017-11-24 发表者:小陈推荐 浏览次数:

   近日,《北大物理系俞允强老师的公开信》突然刷屏。在这份写给物理学院、学校教学负责人的公开信中,俞老师痛陈,期末考试的电动力学125份考卷中,有近30%不及格,比学校规定高出2.5倍以上。为避免对教学秩序产生过大冲击,他最终只给了23个不及格。

  耐人寻味的是,这封公开信并非“新闻”,而是发生在15年前的旧闻。2002年3月29日的《人民日报》曾报道此事,当时也引发过热议。如今,俞先生早已退休,校方也于次年就推出了新的改革方案。据物理学院回应,经15届学生实践,成效明显。

  遥想当年,俞先生之所以把反映学风不端的信公开到网上,是出于做教师的忧虑。为什么旧闻今天还能引起众人关注?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公开信中反映的问题如今依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老师们的忧虑不是“杞人忧天”。

  与此相佐证的还有前不久主流媒体转发的《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一文。文中揭露了当下某些大学生的陋习:玩游戏、上课睡觉等,提醒大学生们扪心自问:你现在的努力,对得起当年高考的自己吗?

  媒体的报道、网上的热议或许失之偏颇,或许为了说明某些问题有夸大之词。但毫不夸张地说,对某些大学生逃学、厌学、不学现象担忧的老师的确不在少数。前几日,路遇的一位教师,教给我两个他自创的新词。他抱怨,现在有不少学生上大学前是名副其实的“学奴”——学习的奴隶;而进了大学校门就摇身一变成了“学皇”——上课时啥都不带,只拿个手机,想坐就坐,想走就走……

  恰好看到另一位教师在大洋彼岸发的微信。在美国国家传播学会上,老师巧遇自己赴美留学的女学生并听其学术演讲。她毕业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斯坦福大学读完硕士后升为博士生。她有一门课每周要读200页文献,另两门课天天都有编程的作业。难怪这位教师发出了“想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感叹!

  可以肯定的是,有不少学生是热爱学习的。我认识的北京某校一京籍女生,今年入学3个月,只回过一次家,时间都用来看书学习了。但毋庸讳言,有些学校像歌舞团、运动队、游乐园、大卖场,就是越来越不像读书的地方。有些学生,除了不像学生啥都像,除了学习不成啥都成。

  对于教师的担忧、网上的热议,最重要的不是急于解释、忙于辩白,而是认认真真地做一番科学细致的调查,摸清楚学生的现状到底怎样?到底哪些人在学习,又是哪些人荒疏了学业?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现象?让调查数据说话,看看这种议论是不是伪命题。

  高校要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不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解决好学风问题不是小事儿,而是直接关系到培养人的大事儿。学生学习不好,影响的不仅仅是本人的就业,还会影响到党和国家的千秋大业。高校的立德树人包括的范围很广、内涵很多,其中教会学生安身立命、奉献祖国和人民的本领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从学校角度来看,狠抓学风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最具体的实际行动。

  应该说,为学生学习担忧、焦虑、负责的教师是有责任感、使命感的教师。反而让人担心的是那些对学生学习情况不管不问的教师。现在的确有的教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美其名曰大学生应该有自我管理能力,对学生逃学、厌学、不学现象不敢管、不愿管或者不会管。这在某种程度上助长、放纵了不良学风的形成和蔓延。因此,学校对教师还是应该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鼓励更多的教师像俞先生那样,心系学生、心系学风,用优良教风带优良学风,而不是不管学生听不听,只管自己的科研、论著,只管自己完成教学任务而已。

  在微信圈里看到一张图:不让孩子输在地铁线上。拥挤的地铁车厢里,孩子妈妈竟自带折叠课桌,让孩子埋头做起作业来。这样的场面让人想起了古时的“头悬梁”“锥刺股”“萤囊取火”“程门立雪”等一大串故事……遗憾的是,不少家长的“小目标”就是让孩子考上好大学,至于进了大学校门之后就撒手不管了。说实话,把引导学生的担子甩给家长是不公平的。但作为家长,不能只管给孩子银行卡里打钱,还应给孩子刻苦学习打气。孩子大了,过去那套管孩子的方法过时了。家长也需要与时俱进,有效地与孩子沟通,做形成优良学风的促进派。

  说到底,学习是大学生自己的事儿,关键还是要让大学生自己开窍才行。面对逃学、厌学、不学的学生,只是抱怨和斥责是无济于事的。学校要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氛围,教师要改进和创新教学的方法,师兄、师姐们要发挥积极正向的作用,家长也要恰当有效引导。

  (作者: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