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北师大李芒教授:大学教师应该有的四大本领

发布日期:2024-03-04 发表者:陈治国 浏览次数:



导读

教学,是大学教师最基本的职责。那么,什么是“教学”,该怎么“教学”,如今的大学课堂又存在什么问题?本文针对大学教师应具备的素养,以及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展开了详细论述。    


作者丨李芒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在正式开讲之前,我先谈谈知识外化现象。现在有的教师特别喜欢停电,一旦停电就可以下课回家了,因为离开PPT,什么也讲不来。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甚至有论者认为,现在是信息时代,网上什么知识都能查到,我们无须再记。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教学的精髓就在于促进内化。

那么到底什么是“教学”?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教授说过这么一句话,教学是人的认识过程,是人的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这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里可以找到出处的。后来,华东师范大学一位教授说,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一个交往过程,是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过程。这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的。再后来,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授又讲,只说交往恐怕还不完善,教学应该是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我最推崇的就是这句话,教学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交往过程。

人类的教育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全人类最困难的一项研究课题,我们当教师,可以说是来到了人类最困难的工作领域,因为教学活动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自然科学研究是在物的领域里面的,因此,万万不可盲目地将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照搬到人类的教育教学活动领域,人文或社会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基本规律。

归纳起来,大学教授实际上应该完成四件事。

第一件事是教学。这是最基本的职责,而目前我们对于大学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是严重忽视的,似乎只要有了一些研究成果,任何人都可以当教授。其实根本不应是这样一种情况,有多少教师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但就是表达不出来,尽做些“毁人不倦、害人不浅”之事。

第二件事是研究。这无须多说。

第三件事是完成学校的行政工作。作为一个大学教师,应该在一定时期内为学校和其他同事作出贡献,一定要做行政工作。尽管大家都知道在大学里做行政工作是非常苦难的,各种会议很牵扯精力,但是总得有人承担这些任务。我的一位好朋友,日本比较教育学会会长、广岛大学教授大塚豊先生,60岁了,他说,我这个年龄应该为年轻人做点事,我就做系主任吧。以他快退休的年龄去完成系主任这样的事务性很强的工作,这种精神和人格令我感动。

第四件事是社会服务。大学教授一定要为社会服务,像一个知识分子那样,有尊严的活着。其实,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应该具有三方面的要素,一要有知识;二要满怀深情于社会,满怀深情于人类命运,满怀深情于广大人民,听起来像是大空话,却非常具体;三要在任何情况下使用理性去考虑问题。总之,大学教授就做这四件事,而教学是根本,是核心,如果只做研究,还不如去中科院做个研究员呢。

以上是我在开始正题之前所要说的话,这些基本观点贯穿了后面的所有内容。


01  
关于大学教学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电视教学法”。听起来很现代,用电视进行教学,这多好,但是大学教学最要命的问题正是这一点,教师进了教室,好像是由教室管理员搬来一台电视机——与现场的学生没有任何的交流、互动。我们的教师应该是可以让学生拥抱的,可以摸得着的,师生之间可以闻到对方的气味。可现实中,不少教师完全做不到情感和语言交流,没有任何互动,变为一种像电视机一样的设备,单向传输。

第二个问题是“后背教学法”。有些教师总是把学生放在自己的后背,觉得学生永远是跟班的,这也是非常要命的问题。大家应该认识到,大学教学重点不是讲这么一点材料,重点是要讲对这些材料的理解与思维方法。高水平大学的标志之一是学生可以进行主体式的、能动式的学习,学生可以真正面向未知,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才是大学的主要目的,让学生背再多的柴禾离开学校,也不如让学生带一把斧子走向社会。有的“两课”教师我是非常痛恨的,上课尽是念文件,说空话,讲大话,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使学生对党的理论反而更加疏远。我们的教学一定要有方法,有方法才保证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个问题是“交往缺失”。正如刚才我强调的,教学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的沟通,可是一些大学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电视教学这样的方式,在课下与学生交流更是“惜时如金”,自然就会导致严重的交往缺失。现在很多教授忙得不行,给书写个跋、作个序,也总要写上:“写于北京飞往香港的飞机上”。结果越是繁忙的教授,越是带不好学生。杨振宁教授说,“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师傅带徒弟的作坊式的方法。”所以,我们的博士招生越来越少,平均下来一个博导每年拿不到一个博士了。这样才有可能保证高水平,放羊式的培养之所以注定失败,症结就在于无法保证充分的师生互动。

第四个问题是“课堂失望”。现在,学生对他们的老师、先生的期待值已大不如前,来教室只是为了完成学生最本分的行为。进教室之前,学生就早已知道你讲不好,没意思,讲的东西对自己没什么帮助。而有的教师却固执地一再点名,而且有的教师还要点两次,刚上课点一次,下课前再点一次。这种教师很没出息,靠点名把学生拴在教室里。但是,我建议大家在适当的时候还是要点名,非常有效。这就好比体罚,其实,体罚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一巴掌下去可能打出一个物理学家来,关键是看你怎么用,要慎用更要会用,应该将教师的“爱”放入体罚之中。“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句话太有道理了——教学上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也没有绝对不正确的方法,关键要看在什么时期、在什么方向上使用。教学是一门真正的艺术,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充满了各种神奇的事情。

第五个问题,我称之为“校园逃亡”。很多学生在学校里很不安稳,总想着跑到校外做点事情,说是要培养社会实践能力。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学校在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方面是比较弱的。但是,大学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最佳环境,而且大学,特别是本科,仍是学生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阶段。这个想法是从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先生那儿来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时期,梁启超先生就给他们写信,说道:“你们在宾大一定要好好地打基础,至于那个‘巧’,那是毕业以后的事。”梁启超语重心长的教诲令人印象非常深刻,是真心的为了儿子儿媳好。梁思成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几乎每天晚上都在实验室里刻苦学习,终于学成。大家可以看看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等著作,书里插画之精美,跟人民币上面的图案有什么区别?全部都是一笔一划画出来的,那就是基础,就是基本功。而我们现在很多人,包括高校教师,做事做学问全都依赖计算机、各种机器设备,知识外化非常严重。我特别钦佩清华北大的一些教授,从事物理、化学这些专业,对唐诗宋词却熟悉到信手拈来的程度,上课引经据典,讲课诗情画意,当然吸引学生。相反,很多教师的课上不好,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一直念PPT。PPT对于大学教学很重要,但我们用得太滥,以至于清华大学程建钢教授说,目前有的PPT课件就是“骗骗他”的工具,入木三分,特形象。


02  
关于大学教师的本领和教学能力

首先看大学教师的本领,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教师可以把长年的积累,在瞬间爆发出来。要在上课的单位时间内(一周可能只有2学时),把自己长年的积累、满腹经纶,非常有效地与学生共享。这是一种本事,需要修炼。任何事物,包括生命,都是有一定周期的、是有限的,很多人类活动都必须在一定时间之内完成。而现实中很多教师没有掌握这种本领,教师应该努力追求在单位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有效地组织好自己的教学内容,有些教学内容是实时生成的。存储于教师长时记忆系统内的信息是无法直接使用的,教师必须将长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调入大脑的工作记忆系统才能有效使用。“茶壶倒饺子”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此。

有些教师习惯于没头没尾地讲,抓不住核心或重点,总担心时间不够。比如,在讲课比赛中规定时间是15分钟,既不是让教师把五十分钟的内容压缩到15分钟内讲完,也不是要求将一堂课的内容截取出一段来讲,而是应该针对这15分钟的时间进行创新的教学设计,在这段时间里传递出明确的教学目的。哈佛大学的教授们经过研究发现,哈佛大学的本科教学是失败的。他们面向全校本科生做了一项调研,发现仅有20%的学生能够掌握所学课程的big idea。

大学教学不是生硬地让学生掌握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讲出big idea,学出big idea,一门课程结束以后,应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几个大概念。15分钟的讲课也应该是这样,要努力让听者形成一个或者几个核心概念。其实,微型教学或“微课程”的基本规律也就在于此。

第二,教师能够降低学习者的“学习痛苦”。孟子是“性善论”,荀子是“性恶论”,我是“学苦论”。人类学习活动本身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不然,大家就都当教授了。总有那些不出力而当不上的。但是,为什么学习者又会从学习中体会到幸福呢?有两个原因。一是学习结果一定是幸福快乐的。一个人在实验室里刻苦钻研几年、十几年,最终取得一项重大的成果,那种成就感是莫大的。二是当你把学习变成了一种内部需要的时候,快乐时光也就随之而来了。

所以,现在中小学减负已经歪曲到了相当的错误程度,规定不允许给小学低年级学生留作业,这真是荒谬之极。不是作业有问题,而是控制作业的人出了问题,作业内容出了问题,机械枯燥的题目太多。问题的症结在于是否能让学生感到辛苦的付出有道理、有意思,使他们实现内部动机的扩大,最终对学习这件事情产生兴趣,这才是正确的途径。

关于去苦,我最近看了一个材料很有意思,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上表扬一些同学,但是研究表明,恰恰被表扬学生的学习动机下降了,没有被表扬的学生反而提高了动机水平。还有一点,建议大家多用绝对评价,让学生与自身相比,而要谨慎地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比较。当一个大学生把学习的绩效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结合起来的时候,他的学习动机反而会降低,因为他的学习和价值产生一种冲突,他会远离学习,认为学习是消极的体验。这些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值得注意的。

论到灭苦的方法,追求教学的简约化,将复杂问题进行简约处理。加强学习者的自立自觉意识,进而促使学习者达到绽放状态,绽放状态是学习的一般状态,没有绽放状态,就没有学习的发生。因此,“求简约、立自觉、逼绽放”是灭苦的三大法宝。判断是否发生了学习的标准,关键要考察学习者是否出现了思考活动,教学方式的生动性能够有效激活学习者的思维活动,教学的生动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师的生动性方面。最终实现学习者的真正发展。

第三,教师吃进去的是面粉,吐出来的是面筋。教师每天看书学习,输入的是分散零散的知识,但是,在面对学生的时候,就不能读了什么就直接说出什么,输出的应该是精华,应该是教师经过消化、理解之后,提炼、归纳、总结出来的学习心得。教师不是“转手交货”的二道贩子,应该是纳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说的原唱者。

网上的东西,所谓海量的知识,其实和我们没有任何关系。没有网络的时候,早就存在着图书馆,可是里面的浩瀚书籍大家都看完了么?不可能。而且,教师也不可能永远比学生知道得多。大哲学家哈耶克说过,你知道的圈有多大,你不知道的圈就会有多大。但是,教师是得道在先者,学生是得道在后者,一般而言,教师的学术之“井”应该比学生打得深。教师所发挥的启蒙作用,引领作用是一般非生命性承载物所无法取代的。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追求一切尽知,也不必担心自己可能比学生知道得少。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学生在一些方面比老师知道多一点是很正常的。知道归知道,理解归理解,二者是两码事,深入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更是另外一回事了。关键在于教师必须能够吐出面筋,研究的深度决定了教师的水平。书上怎么说我就怎么说,把书上的内容都倒背如流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因此,大家必须要不断思考和提炼,经常梳理自己到底已经做出了哪些面筋,教学中到底能够传授给学生哪些精华。

第四,教师把不好吃、但有营养的东西,变为既有营养又好吃的东西。大学教师授课的内容一定是非常有营养的,问题在于有的内容可能不好吃,因此,要更加关注如何把不好吃的东西变成好吃的,这就是所谓“精神厨师”的工作。

有一次,美国教育学院院长代表团来北师大访问。会上,其他学院的领导一般都介绍自己院里有多少教师、多少学生、有什么专业、上哪些课等等。我觉得这么讲没太大意思,于是就说,我们教育技术学院只干一件事——把有营养、但不好吃的东西,变得既有营养又好吃。结果,美国同行对我的介绍非常感兴趣。话很简单,但比喻很传神,他们听懂了。

这里,我又想到了连大学都没有上过的冯小刚导演。他说的一句特别经典,对我的教学和研究很有帮助。他说,我拍电影,一定是拍那些有意义的内容,没意义的不拍,但只是有意义还不行,我放进电影里的材料一定还要有意思。他选择的是那些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材料。大学教学一定要做到这一点。

我们在座的老师都很有学问,特别是理工科的,涉及的知识都很高深。那么,如何才能把复杂难懂的知识,变成浅显易懂、富有意思的授课内容呢,这是大家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上课如做饭,能够做出既有营养又好吃的美味佳肴才是好大厨。

同时,我还要强调一点,一味追求快乐学习的取向是一个伪概念,学习活动不可能事事、时时地快乐。但是,在教学中追求生动却是一个恒常状态。学活动必须要生动起来,此处的“生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要生动。你本人要生动,有的教师面部表情木然,体态僵化,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他的课堂怎么可能生动得起来?学生怎能不睡觉?二是教学内容要生动。原理枯燥是必然的,但是原理的应用可以是很生动的。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的区别之一在于,优秀教师有典型材料,且善于选取生动的材料。三是教学过程要生动。努力变换教学方式方法,把学生变成学习的真正主体。

关于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就不展开了,主要是这四条:

第一,互动能力。教师的互动能力非常重要,包括书写、表达、倾听和观察等几个方面。拿书写板书来说,很多教师写的字实在太难看,可以说,越是大学老师的字越难看,越是年轻老师的字越难看,越是理工科老师的字越难看。我所在的学院有两位老师的字写得非常漂亮,师从启功先生,用启体写板书是一种境界。

第二,教学设计和开发能力。大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开发能力是决定大学教学效果的第一要素。这是美国学者Feldman,K.(1997)提出的观点。如表所示。

影响学习效果的要素

第三,媒体的应用能力。在信息社会,用不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假问题,而怎样用才是真问题。教师必须具备有效使用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合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实现教学的直观、资源以及互动的效果。

第四,教学研究能力。大学教师除去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研究不辍之外,还应该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很可惜的是教学研究论文不能帮助教师评职称,但我相信将来总会有一天,教学研究论文会被纳入到职称评定指标里。


 
03  
推荐几种教学方法

我推荐的大学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问题解决教学、讲解式教学、学生宣讲法、网络教学法。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案例教学。

哈佛大学麦克尔·桑德尔教授是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典范,他的课在网易公开课上可以看到。桑德尔教授是专门负责授课的讲座教授,而讲座教授的工资远远高于做研究的教授。他上课用两个话筒,一个自己拿着,另一个给学生,教师讲案例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互动,课堂规模很大,大多为400人以上的大课。案例教学法的精髓在于教师一定要善于启发,给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可能,帮助他们、引导他们。主要包括五大要素:一个难题、引发冲突(到底怎么办,充满可讨论的点)、一个理论(蕴含深层次的道理)、强制决定(必须由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必须表态),最后是要有足够的信息支持学生进行思考。

其实,任何教学方法都是围绕核心问题展开的——大学教师讲什么?怎么讲?

首先,要简明扼要。王大伟教授认为,专家应该具有最前沿的学问,最高深的思想,更要有让人听得懂的能力。讲师可能需要讲一天,才能讲明白;副教授可能开着玩笑讲一节课,可以讲明白;真正的教授只需几句话就能讲明白。

其次,要富有意义。德国人洪堡说:大学生要学的不是材料本身,而是对材料的理解。我认为要讲思想、方法、观点、思路,应该讲书上没有的东西,讲自己怎么认识的。让学生记下来的东西,教师最好是能够有深刻理解的。美国教学设计专家罗伯特·加涅,把教学规定为九大步骤,九句话记起来是有难度的,但我告诉我的学生,把每句话的第一个字记下来,编成了一个顺口溜就非常好记,而且印象深刻。

第三,要立体表达。有效的教学信息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其中,语言的有效性占7%,仅仅说得准确是不够的;语调的有效性占38%,说话方式的重要性有时胜过实际的内容;肢体语言的有效性达到了55%,视觉比听觉接受的信息多,视觉神经比听觉神经多22倍。

而最重要的是要用心。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六大”上做报告时,第一段话200多字是自己背诵的,那是胸中装着中华民族的肺腑之言,而我们是职业讲者,能不能做到这么用心?


04  
听者喜欢何种讲者

最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讲者?

一是有阅历之人,能够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满腹经纶、学富五车;

二是有观点之人,大学教师一定要有思想,有自己的观点、认识,谈自己的东西;

三是有情感之人,善于在课堂上表露出喜怒哀乐,表现出你的态度、价值观;

四是有技巧之人,要善于表达,懂得讲话的技巧,明白自己是靠讲话生存的人,并充分把握教学的基本规律,熟悉各种教学方式;

五是有特点之人,教师应该具有自己的各种特点,在各方面与众不同,靠一些个性化的表现吸引学生;

六是有魅力之人,要让你的学生把你变成欣赏对象,钦佩对象,变成主角,让你的人格照耀出夺目的光芒,这是个虚化的概念,但确实存在。

学习是一个绽放过程,教师应该把学生的绽放状态激发出来,最终才能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美好沟通,达成美好的教学。



来源:网络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5MzcwODYxNg==&mid=2247510827&idx=2&sn=cfd055638aff86474a51d6e09bf7d8d5&chksm=fe0eb80cc979311a28e0d22ab488a6286c6fa8670e62246c0d5cad5d872ada2593b252c0d60e&mpshare=1&scene=23&srcid=0302gVp3oJsne1UkADcZhBO8&sharer_shareinfo=8c0a65ea9707cc42f5918c08c1e180aa&sharer_shareinfo_first=ad2f87cc1194acccd3ed761a0f1ebf86#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