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华中农业大学计算机教育论坛举行

发布日期:2020-05-24 发表者:陈治国 浏览次数:






   (文|章程、吴鹏飞、罗俊、彭辉)5月23日上午,由信息学院承办的华中农业大学计算机教育论坛以腾讯会议形式举行。论坛邀请了来自兄弟高校、科研院所的4位专家作专题分享,吸引了校内外众多关心关注计算机教育的师生积极参与,各学院教学院长、本科生院相关领导老师参加会议。信息学院在逸夫楼C603会议室设置主会场,学院党政领导、系部主任、专业负责人参加现场会。副院长徐勋光同志主持会议。


   南京大学教务处长徐骏教授首先做了“面向融合的育人之道——南京大学的实践与探索”的报告。徐俊首先提出本科生教育的3个问题: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然后做出回答:本科生教育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徐骏教授提出了南京大学新时代育人目标与理念:以思想性、学术性、交叉性、实践性四位一体为出发点、构建科学合理的全面教育体系、增加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然后徐教授介绍了南京大学“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南京大学建立了“弘扬人文与科学精神、完善人的理性、良知和美德,培养推理、辨析、质疑、反思等批判性思维”的通识课程教育体系;建设了一大批拥有“优质的内容、有效的参与形式、丰富的教学手段和评价策略”的精品课程;形成了将通识教育理念融入专业课,注重不同专业交叉融合的多种教科研项目。南京大学通过“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赋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权、更大自由发展空间和更强社会竞争力。最后徐教授对南京大学的教育理念进行了总结,指出教育应该是“立德树人的教育,善于留白的教育,静待花开的教育,个性张扬的教育,享用终身的教育”。


   随后,国家教学名师、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何炎祥教授作了题为“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敏捷教学新形态”的报告。报告内容以《计算机教育和可持续竞争力》蓝皮书为依据,分析了适应未来变革的可持续竞争力,信息化与人工智能新技术引发的新产业与新业态,互联网+、人工智能、工业4.0和新基建带来的社会变革、个体变化以及高等工程教育新挑战;阐述了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敏捷教学体系的内涵、原则和实践,讲述了敏捷教学体系设计在培养目标多元化、课程模块分类化、核心课程体系化、理论与实践融合化、教学过程敏捷化、教学资源协同化等6方面的重点考虑,讲述了面向敏捷教学的大学管理和开放教育生态等内容。报告给出了新时代计算机教育的新思想、新观点、新内涵,为计算机教育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为高等教育培养可持续竞争力多样化和个性化人才构建了一套新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


   第3场报告由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学院执行院长罗铁坚教授主讲。罗铁坚从人工智能对未来影响、创造活动与科学范式、经典学科与信息科学、学习理论与教学方法、计算思维与创新能力、认知升级与成长路径等6方面进行了深入有趣的讲解,作了题为“培养创造力的理论模型”的专家报告。罗教授以AlphaGo为例提出问题,指出人工智能不是模仿人类,而是远超人类,并随着技术的进步,将会出现大量AI软硬件开源创新平台,表明未来的人工智能教育已开始转向创新思维的培养。在科研创造的活动中,人类从几千年前第一阶段实验观测,到几百年前第二阶段理论科学,再到几十年前第三阶段计算科学,一直到现在第四阶段数据科学,表明科学研究范式一直在不断演化。接着罗教授围绕教学目标、内容、学习体验和教学方案、评估方法等方面,对比了人类学习与机器学习的差异,国内外计算机大类课程的不同,提出了创造能力培养模型和教学实施过程,并指出在计算思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创造能力体现了知识、技能和情怀。罗铁坚总结指出,科技进步需要培养人的创造力思维,科学精神、人文情怀、诚信律己是创造力的源泉,提问习惯、批判性思维与好奇心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要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来构建新型的学习平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高小鹏教授最后做了题为“基于系统能力培养的专业内涵建设”的报告。报告指出,在多技术交叉与集成的大工程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更新要求。当前高等教育应具有大工程观,以实际工程问题为背景,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系统能力培养,符合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也与工程教育认证中的“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高度契合,体现了典型的工程教育特征。系统能力培养强调学生具有系统观和系统思维,具备能够进行软硬件协同设计的贯通能力,以强大的底层技术为支撑来确保各项功能实现,这是新工科人才必备的思维和能力。随后,高小鹏对系统能力培养基本内涵、教学上的三个层次、实施路径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和介绍,并以北航计算机学院系统能力培养工作为例,分享了其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和建设模式变革经验。高小鹏结合专业认证中人才培养质量的12条标准和复杂工程问题的7个特征,分析了开展系统能力培养工作和工程教育认证及专业建设工作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