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言论】“师”易“范”难

发布日期:2015-05-04 发表者:辛西 浏览次数:

(文|生物信息系马彬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以此作为“师”和“范”的含义,那么我认为“师”易“范”难。一个人学问的好坏,一方面在于其资质的“敏”与“拙”,另一方面则在于其学习的“勤”与“惰”。俗话说,“勤能补拙”,即使资质不佳的人,通过勤奋努力,多下工夫,还是有可能提高学问的。学问高了,就可以当老师了,故而,从这个角度讲,“为师”似乎不难。难的是那个“范”字。

“范”的本意是模具(如“钱范”,古代造钱的模具),而现在主要有“榜样”(如“范例”)和“限制”(如“防范”)两个意思,而“师范”中“范”就有榜样的意思。高校教师,或推而广之,教师,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世人的榜样,特别是学生的榜样。有人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榜样,可以带动一批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坏的榜样,同样可以影响一批人,从而破坏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正因为人的社会性,“范”的作用就得到了体现。作为教师榜样作用的这个“范”,我以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小范”“中范”和“大范”。

小范,遵纪守法,是底线。有人说,教师是一种神圣的职业,我觉得这种说法并不夸张,因为这是由教师的劳动对象和工作特点决定的。教师的劳动对象不是单纯的静物,而是活生生的个体独特的人,特别还包括那些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青年人,而教师的使命就是教书育人。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传承人类文明的火种。教师的这个职业特点,要求教师必须成为遵纪守法的典范,惟其如此,才能教育出合格的守法公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然而,在现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要做到这一点也不太容易,需要抵制很多诱惑。随着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渗透空前提高,随之而来的各种思潮,对高校教师的职业操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今时今日,人们已不再避谈利益,甚至出现了功利主义泛滥,唯利是图的趋向。在市场化的背景下,“学”与“教”成了消费活动、买卖关系,像“顾客至上”“使用者付费”等原本属于经管领域的词汇,也日益频繁地出现在教育界,而“尊师重教”“安贫乐道”的传统则日渐薄弱。在利益的支配下,高校教师中出现了同事关系竞争化、师生关系功利化的倾向,反映在学术上就是分宗立派,互相倾轧,反映在师生关系上,就是导师变身“老板”,学生充当“雇员”,把原本以奉献为基础的协作和教学关系,转变成了利益分配的格局。更有一些高校教师为了个人利益,不惜铤而走险,如在考试中对学生有偿透题,变相索贿,侵犯学生人身和人格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是高校教师严重失范的行为,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因此,高校教师不可不察,并要深以为诫,守住底线。

中范,道德崇高,是目标。教师是学生的天然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的一生一世,因此,崇高的道德情操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必然要求。然而,道德不像法律那样有明确的条文规定,有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它更多是靠教师的自省与自律来维持,因此,就更难了。高校教师担负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等责任,而这每种责任都有相应的道德要求。就教书育人来说,高校教师要力争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于教书,高校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水平,要对所教的科目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自己的判断,而不只是人云亦云地贩卖知识;对于育人,高校教师要视学生如己出,关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要深入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待人,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益,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就学术研究而言,高校教师务求做到“务实求真,锐意创新”。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无人可以擅专。因此,高校教师在科学研究中要尊重事实,严肃认真,杜绝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不粗制滥造,不炒作学问,要以自己的严谨学风来影响自己的学生,做到“润物无声”“下自成蹊”。而就服务社会来说,高校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要守住自身象牙塔的纯洁,保持一身正气,不为俗风所染,力争成为世人的楷模,并用自己所学回馈“三农”,报效祖国。

大范,人生美满,可遇而不可求,乃境界。学之大者,称为大学,师之大者,可称大师,而纵使垂范千秋之人,也未必可以称得上大范。这里的所说的“大范”,是指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可以作为世人的榜样,即具有完美的“模范人生”。绝大多数人,由于先天或后天的种种原因,不能实现人生的圆满,因而不能成为大范。这里圆满的人生,不仅要求德才兼备,而且要福慧双全,功成名就,志得意满,善始善终,为世人所敬羡。由此说来,就算被古人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也是周游列国,终其一生不得施展抱负,也称不上完美的人生。现在的有些高校教师,虽然遵纪守法,而且有严格的道德自律,然而,由于性格等方面的原因,或者没有美满的家庭生活,或者自觉怀才不遇,整天郁郁寡欢。这些都不足以成为世人效法的对象,故而,“大范”最难,只有天人合一,耕读不辍,且性情通达之人才能做到。

知易行难,说易行难。难易是相对而言的。“师”虽易,但亦有难处。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温故”倒还好说,勤奋点,多下工夫,容易做到,但要“知新”,除了“敏而好学”之外,恐怕还要有点开拓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这就相对难一些了。另外,要成为好的教师,除了学问高之外,还要善于把知识传授给别人。有的教师,学问则好矣,但是茶壶煮饺子,肚里有货倒不出,也难成为好老师,因此,需要加强表达能力的训练和教学方法的精进。“范”虽难,也不是不可企及的,特别是“小范”这个底线,只要勤于学法,严于执法,就不难做到知法守法。“中范”,也可以通过“每日三省吾身”这样的自我反省功夫来达到。而想在“大范”上有所成就,就只有加强奉献的精神和忘我的意识,力求以职业为事业,乐天知命,爱生如子,有着大爱和悲悯之心,与学问相遇,与学子相知,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达到融为一体的境界了。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每一位大学教师都要以大师、大范,作为自己的执教所要追求的崇高境界和价值追求。总而言之,如果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对高校教师的要求,就要不因“师”之易而懈怠,不因“范”之难而畏缩,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来诠释“师”和“范”的真谛。